作者: 楊華
報告文學。作者黃鋼。發表在1963年9月28日《人民日報》上。它真實而又深入地報道了朝鮮今天的巨大變化。在作品中,我們看到:一共被投擲達四十二萬八千多顆炸彈的廢墟城市平壤,如今是花草遍地,五色芬芳;曾被宣布要“從地圖上一掃而光”的名副其實的廢墟元山市,如今是機器轟鳴,市民們步伐整齊、氣宇軒昂,成為屹立不倒的英雄城;英勇的港口咸興地區,過去目睹了美軍在這里經歷的“斯大林格勒式”的敗北,今天,人民把這個城市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機械、化學工業的強大基地,雄辯的事實,又一次埋葬了美軍“在這里不能夠建設新生活”的預言,這些引起了咸興地區人民的雙倍自豪。作品從城市景觀的變化寫到人的變化,并巧妙地通過聯想,把朝鮮的今天和昨天自然地聯結起來,形成既具有時代感又有歷史感的色彩絢麗的圖畫。作品還深入地贊頌了朝鮮人民的美好心靈:他們期望祖國統一的愿望,他們為一切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的最后解放而奮斗不息的崇高理想,他們自覺而高尚的幸福觀,他們立誓履行共產主義者神圣職責的戰斗者風格。政論體同詩的素質的結合,是這篇作品的最大特色。作品將真實的歷史事實和具體的生活圖畫嚴密地排列起來,將科學的議論同抒情詩的聯想緊密結合起來,讓感情在生活畫面的推進中自然流露,讓理性的分析議論在感情的抒發中自然升華。這使得文章在冷靜的敘述中蘊蓄磅礴的氣勢,在優美的畫面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懷,情與理巧妙地糅合成一個渾然的整體。
上一篇:孫宜君《望星空》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畢光明《朦朧詩選》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