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題型作文借鑒·材料作文·實物材料
1999年,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前,大家都準備了各種各樣的作文題。鈴聲一響,一個老師進來了,來了以后不說話,從口袋里掏出一個蘋果,咬了一口,在那里吃蘋果。大家愣了,考試啊,怎么吃蘋果呀?老師把咬了一口的蘋果放在桌上說:“這就是今天的考題——這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
例文
A—P—P—L
□上海考生
一只蘋果——“A+P+P+L+E”=?
=Achievement(成績)+Patience(耐心)+Parents(父母)+Lessons(補課)+Enjoyment(興趣)。
一只蘋果,一只殘缺的蘋果,一只因被咬去一口而殘缺的蘋果=? =“A—P—P—L”沒有了“E”,唯獨缺了最后的也是最好的“Enjoyment”。
這只蘋果,便是高三的學生。
成千上萬個高三學生,就是成千上萬只殘缺的蘋果!
A:成績是所有蘋果的皮。這只蘋果能賣多少錢,能被哪個顧客買走,就在于他或她是否有張漂亮的皮。我們所說的顧客是與眾不同的,他們對蘋果的種類口味似乎情有獨鐘。他們喜歡黃蕉——成績門門漂亮,最好有那么一兩科是狀元探花;或者青蕉也挺受歡迎——平均主義的各科成績,湊在一塊兒恰好過錄取線。最受冷落的是紅富士——只要掛著幾個紅燈籠就注定了你的低人一等。那幾個北大清華復旦交大的顧客怎么會垂青于你——窗都沒有,更別說門了!
成績是什么?成績代表什么?難道僅僅是霍爾頓父母老師口中的“混賬凱迪拉克”?霍爾頓為什么自暴自棄,最終落得個在瘋人院終身的下場?為什么只愿做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在懸崖邊攔住高興得忘乎所以的孩子?——只因為他第四次四門學科不及格了!
上海的高三學生或許幸運得多,但誰不是在高三一年之中為了這一張蘋果皮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常聽聞在高三時減肥是最為有效的,恐怕只是苦中作樂,聊以慰藉吧!
商人們是最急人所急的了。他們推出什么“腦黃金腦白金腦力健腦輕松”的,誰都想幫蘋果們一把,或者幫自己的口袋一把!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蘋果豈能不要皮裝?有沒有“皮不怎么樣,但心里美”的蘋果呢? 多的是! 只是能被買走的一箱之中大概才一個。
蘋果們,為了那漂亮的皮,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吧!
P:忍字頭上一把刀,可這年頭哪只蘋果都必須有耐性。“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每只蘋果都得牢牢記住的“慰安言”。
——你,這只不知花落誰家的蘋果能沒有“耐心”? 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著你——要考上好大學,要出人頭地,要……你能沒有“坐看云起,臥聽潮聲”,隨遇而安的“耐心”?
有個朋友,高一高二時的口頭禪是:“急什么?做什么事兒——不能急。”可到了高三,鉛筆盒里貼著他媽媽寫的:“時不我待,行動起來!”天天看著這幾個字,沒有一點耐心,恐怕早就“行動”得心煩意亂,手忙腳亂了。
只要你是一只蘋果,你就會有這樣的經歷,當你正想著電視電影電腦電話什么的時候,蘇德曼筆下的憂愁夫人就會悄無聲息地翩然而至,用她那銀色的翅膀敲一下你的額頭,你就不由得擔憂起來——我的作業怎么辦? 明天還有測驗呢! 距離高考只有幾天了? 此時的你,沒有一點耐心,七月以后準保得個憂郁癥。
蘋果們,記住一句話:沒有耐心的蘋果不是好蘋果!
P:Parents,是蘋果們的另一個心腹大患,似乎所有的父母都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操縱欲。你看,連耶和華都不例外,他的孩子不就不該偷吃什么禁果嗎?他的孩子不就不該造什么通天塔嗎?如出一轍,作為孩子的蘋果們也一定要孝順,一定不能叛逆,一定要做個好蘋果。
為此,蘋果們必須忍受每天大魚大肉,靈芝人參的包圍,必須拋卻一切雜念特別是異性的電話,蘋果們要言聽計從,因為父母都是為了你好——這是孝順!
蘋果沒有自由。功課做到一半,會有人端著水果什么的進來,讓你休息一會兒;或是說窗外衣服忘了收了,打擾一會兒,其實,她或他不過是想看看你在干什么,有沒有用功讀書。上課時走了個神,卻發現窗外赫然站著她或他正在對你展開燦爛的笑容,說是來學校了解情況。父母似乎無處不在,似乎是你永遠也擺脫不了的影子。或者該稱他們“KGB”,抑或“斯塔爾”?
蘋果爸蘋果媽,不知你們作蘋果孩子時,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L:照理說,蘋果們上過的課大概和吃飯的頓數差不多了,干嘛還要自討苦吃,沒課找課呢?
“人家都補,我能不補嗎?”
“學校里的老師不能挑,我挑個名牌老師開小灶,有洞補洞,無洞提高,不也挺好?”
“我不補,爸媽都跟著著急呀——你有那么穩嗎?保進大學門了?”高三的蘋果們大概,不,一定是全校中最好學的學生了,正課補,下課補,大課補,小課補,看見好的老師,兩眼就發紅,管它多少time多少money多少students——補!
只是,蘋果們就是喜歡蘇格拉底的話“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要想多知道些,那該怎么辦?——補課唄!
被咬去的“E”
記得有位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圓,卻留一段不封上口,所有看到的人全都想把它補上——科學家得出一個結論:絕大多數人都帶有完美主義的傾向。
可科學家忽視了一點——中國千千萬萬只蘋果就是不完美的,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他們不可以!
是蘋果,就不能不被咬掉一口,不能還帶有Enjoyment的殘余。
一只蘋果寫信給語文老師:“為什么作文一定要七八百字?為什么要首尾呼應? 為什么一定要‘一個觀點一二三’? 為什么觀點要放在段首?”語文老師寫道:“明知無力改變,問過即罷。別問為什么,只想怎么做。暫藏你的文學夢,至少一年,時間會作出答復。”蘋果無話可說,只能輕輕地撫慰自己傷殘的身子。那只蘋果,就是我! 只是,那個咬了我一口的人咬得并不干凈,我的En-joyment還沒有消失殆盡,我手中的筆除了xy,硝酸硫酸,還能寫下這篇《A—P—P—L》。
我常想,如果把那個詩仙李白放在現代化的學校里,成天看著那些ABCD、幾何圖形又會怎樣,他還有興趣“舉杯邀明月”嗎?如果當年錢鐘書必須把數學考及格才能進大學,他還有興趣寫《圍城》《管錐編》嗎? 答,他們不是今天的蘋果。而,我們是。
不用有興趣,蘋果們,那是多余的! 那只會害了你!
SO:于是乎,一只只蘋果拖著傷殘的身子,在柜臺上任顧客們挑選。于是乎,“A—P—P—L—E”,可以寫成或應該寫成“A—P—P—L”。可是,長此以往,是否所有的蘋果都不該是完整的?完整的才是怪胎? 那么按照柏拉圖的邏輯,每個人心中蘋果的理想型都該是——“一種被咬過一口的水果”?是否掛滿完整無缺的蘋果的果園就成了烏托邦了呢?
將來的某一天,一只殘缺的蘋果,或許也能像殘缺的維納斯一般陳列于羅浮宮中?
A+P+P+L=完美?
借鑒提示
實物材料作文,即以具體、實在的客觀事物為寫作素材的作文。這類作文因其材料準備、操作有難度,所以很少出現在考試作文當中,而多見于課堂練習作文或比賽作文中。實物材料作文,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它要求學生必須運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才能有所創造,否則就只能就物論物了。本文在這一點上就值得稱道。作者由實物“被咬了一口的蘋果(殘缺的蘋果)”馬上聯想到應試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殘缺”的學生,而且還給蘋果(apple)的每個字母賦予新的含義,故意將“e”所代表的Enjoyment(興趣)丟失,從而形象、直觀地告訴我們,當代的高三學生已在過重的壓力之下,將學習至關重要的一項“興趣”丟失了,成為一只只殘缺、不完整的蘋果。而我們讀者也在這閱讀之中,不知不覺地陷入深深思考。緊扣實物,張開聯想的翅膀,揚起想象的風帆,你也可以寫出理想的文章。
上一篇:作文表達技巧借鑒·夾敘夾議
下一篇:不同題型作文借鑒·材料作文·寓言型文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