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魯俠
長篇小說。作者任光椿。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全書原分三卷。第一、二卷曾分別在《芙蓉》文學叢刊和《羊城晚報》上連載和選載。后來又三卷合成一書出版。小說描寫1898年戊戌變法的前后過程。公元1895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光緒帝信心十足,在翁同龢師傅和朝野清議的支持下堅決主戰(zhàn),并于8月1日親自頒布了對日宣戰(zhàn)的詔書,下令北洋水師全軍出動,再次護送援兵赴朝參戰(zhàn)。9月12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奉旨出師途中,與日本艦隊相遇。中日海軍展開一場激戰(zhàn)。戰(zhàn)敗的消息一個接著一個。李鴻章赴日求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恶R關條約》內(nèi)容傳到北京,全國各地舉子正薈集北京。大家公推康有為執(zhí)筆,上書皇帝,主張變法,反對求和。正在湖南的譚嗣同聽說康有為等一千名舉子在北京公車上書,十分振奮,匆忙啟程來到北京。光緒帝接見了主張維新變法的工部主事康有為??涤袨榱﹃愖兎ǖ膭菰诒匦屑叭绾巫兎?。光緒帝信心更足。6月11日,他頒布著名的定國是詔,親自參加了頒詔儀式。隨后,一系列維新措施相繼問世。新法的施行遇到重重阻力。康有為成了保守派攻訐的靶子。光緒帝為了尋求一個新的得力助手,決定召見譚嗣同。譚嗣同諫光緒帝必須建立一支親兵勁旅,以此懾服兇頑守舊勢力。光緒帝認為譚嗣同所言極是,第二天即親降手諭,賞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為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并參與新政事宜。為了建立一支精銳的親兵勁旅,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商量決定拉袁世凱參與維新變法。徐仁鑄被康有為派去探聽袁世凱的態(tài)度。袁世凱在京參加強學會,痛心國事,且與榮祿有矛盾。聽了徐仁鑄的規(guī)勸后,袁世凱表示擁戴皇帝,支持維新變法。光緒帝親自召見袁世凱。袁世凱表面支持維新,內(nèi)心尚在猶豫,決定在勝負難料的情況下,不去卷入兩黨之爭。直隸總督榮祿借日本伊藤侯爵來訪問慈禧秘進讒言。慈禧決定將康有為捉拿歸案,并派人監(jiān)視光緒。情況萬分緊急。光緒帝秘召楊銳,命其出宮后找康有為等商量救駕之事??涤袨?、譚嗣同、康廣仁等,一面力爭各國使館出面支持皇上變法,一面決定找袁世凱策動其出兵救駕。各國公使均不在京。譚嗣同鋌而走險,連夜去找袁世凱,曉以大義,促他起事,揮兵入京,保護皇上。然而,在這關鍵時刻,袁世凱卻把譚嗣同夜訪法華寺,策動他起兵勤王、除舊黨等事全部密告榮祿。慈禧得知后,立即派榮祿調(diào)兵捉拿康有為。第二天,她帶領禁衛(wèi)親兵趕到紫禁城,把光緒幽禁起來。康有為離開北京。譚嗣同和大刀王五等人夢想翻越宮墻,進入禁苑搶救光緒帝,扭轉(zhuǎn)乾坤。然而行動失敗了。譚嗣同深切感到,中國最令人憂心的是民眾的麻木、不覺醒。現(xiàn)在只有用鮮血才能使他們驚醒和振奮。于是他毅然拒絕了大刀王五和幾位日本志士勸他出走的忠告。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六名維新黨人被押赴刑場。號炮響了,戊戌六君子倒在了劊子手的屠刀之下。戊戌政變失敗后,自立軍起義也失敗了。在這長夜的盡頭,一些早日的愛國志士們有的消沉,有的轉(zhuǎn)向,有的逃往國外,有的轉(zhuǎn)向民間,也有的在繼續(xù)奮進。小說氣勢磅礴,文字優(yōu)美,引人入勝。作者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較好地做到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tǒng)一。
上一篇:孫宜君《戈壁日出》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姜嵐《我不怨恨》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