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達 張博華
長篇小說。作者柯巖。群眾出版社1984年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作品寫的是十年動亂結束不久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發生在一所工讀學校里的故事。它通過一批生活行為上有劣跡、思想心理上有創傷的工讀生在這里發生的可喜變化,歌頌了獻身這項特殊教育事業的教育工作者們,塑造了老校長徐問、教導主任黃樹林、教師于倩倩等可親可敬的藝術形象。于倩倩是一位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女教師,主動要求調到工讀學校,擔任了女生班的班主任。為此,她的男朋友與她產生了感情的裂痕。她像姐姐一樣關心、愛護、帶領、幫助著學生們,贏得了她們的信任,促進了她們的轉變。她的學生向秀兒是個裝瘋多年的姑娘,由于擔心被送進精神病院,始終糾纏在于倩倩身邊。她偷看了于倩倩的日記,發現了老師的秘密,也窺見了老師的赤心,悔愧交加,邁出了告別舊我的步伐。后來,向秀兒為了幫助老師,約同學宋小麗去找那個無情無義的男人,不料宋小麗這位雖漂亮卻淺薄的姑娘竟陷入了那個男人的骯臟懷抱。于倩情由此認清了男朋友的丑惡靈魂,毅然斬斷了和他的感情,愛上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黃樹林。同向秀兒、宋小麗一樣,整個工讀學校的同學們都有了進步,甚至連最愛打架的最野蠻的郭喜相也在全校大會上聲淚俱下地控訴了十年浩劫對青年人的毒害。學校里出現了新的氣象。但是,當工讀生們走出校門時,卻發現社會上依然有不少人以歧視的態度對待他們,他們又消沉了,學校的秩序又有些亂了。在這個關鍵時刻,教導主任黃樹林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教育了自己的學生。原來,黃樹林是這所學校的第一屆工讀生,那時候徐問就是他們的校長……的確,徐問是一個“老工讀”,“文革”時他曾受過迫害。當他重新踏上工讀學校的領導崗位時,事業心、經驗,都化成了智慧。作品以很大的篇幅描寫了工讀生謝悅的思想轉變過程,較集中地表現了徐問和他的同事們付出的心血,作出的貢獻。謝悅的父親是大學教授,“文革”中被迫害而死,狠心的母親和繼父遺棄了他,并搞了許多害人的勾當。謝悅為了復仇,想在工讀學校呆到十八歲,依照法律規定到那時殺了兩個仇人就不會連累別人了。由于懷著這樣的心思,謝悅的心靈的窗戶總是對任何人關閉著。徐問看出了謝悅不是個一般沾染了壞習氣的孩子,他聰明、有知識,只是心靈的創傷更重。他一方面慈父般地關懷、溫暖著謝悅,一方面積極組織力量了解謝悅的遭遇,幫助他的親人落實政策。謝悅終于打開了心扉,走上了光明之路。作品還刻畫了一個女丑薛人鳳。她本是工廠的工人,無聊淺薄之至,權欲財欲十足,全廠各個車間都呆不住,“文革”中便當上了工宣隊,并成了工讀學校的副校長。她舊習不改,仍舊上下竄通、拉幫結派,以打小報告陷害別人為能事。她又根本不懂教育,更談不上熱愛工讀事業。徐問等人自然就成了她攻擊的對象。不過,畢竟不是“文革”時代了,當她要陷害徐問的時候,自己便陷入了窘境。作品中人物關系錯綜復雜,多條線索交織穿插,使工讀學校之內的生活與整個社會生活相勾連,今天的現實與昨天的歷史相貫通,組成了一個色彩繽紛的藝術世界,在題材的開掘上表現了較大的深度和廣度。但觀察思考青少年犯罪問題,有些側重社會原因,而對于犯罪者本身的因素則透視不夠。另外,作品較注意情節的安排、場面的描寫,加上語言生動風趣,地方色彩甚濃,因而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曾被改編為同名電視連續劇,播映后反響強烈,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上一篇:劉圣宇《寒夜的別離》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尹昌龍《尋根兒》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