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辯者呂不韋與《呂氏春秋》·以所見知所不見》注釋|譯文
有道之士①,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故審②堂下之陰③,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④也;嘗一臠⑤肉,而知一鑊⑥之味,一鼎⑦之調。(《呂氏春秋·察今》)
【注釋】①有道之士:懂道理的人。②審:觀察。③陰:陰影、影子。④藏:隱藏。⑤臠(luán):量詞,形容肉的量很少。⑥鑊:形如大盆,用以煮食物的鐵器。⑦鼎: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
【譯文】明白事理的人,可貴之處就在于他能夠根據近的推知遠的,根據現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據看到的推知未見到的。所以就能夠從觀察房屋下面的光影,推知太陽、月亮的運行,陰陽的變化。從看到瓶子里水結的冰,就能夠知道天下已經寒冷、魚鱉已經潛伏了。嘗一小塊肉,就能夠知道一鍋里的味道、全鼎中調味的好壞。
【評說】在這里,類比推理(以類相推)和歸納推理(由個別推知一般)相結合。這也是常見的推理形式。例如,“凡人皆有死”這個論斷就是這種推理形式的結論。我們知道凡是過去的人一個個的都已經死了,又知道現在的和將來的人與過去的人都是同一個類,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凡人皆有死”。在這里,我們用了“歸納+類比”的方法:過去的人皆有死,這是通過歸納推理獲得的認識;現在的人皆有死,將來的人也皆有死,則是運用類比推理而產生的認識。
上一篇:《杰出辯者呂不韋與《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中的邏輯故事·仆人三耳》注釋|譯文
下一篇:《“中國的亞里士多德”墨子與《墨經》·概述·以說出故》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