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邁克·奎恩《雅普雅普島的金喇叭》全文|賞析|讀后感
〔美〕邁克·奎恩
大名鼎鼎的探險家艾麥利·霍恩斯奈格爾博士在他最新出版的《雅普雅普島上部落的奇風異俗》這本書里,提到了一些關于言論自由的趣聞,這是他在這個默默無聞的島上土著居民當中觀察到的。
雅普雅普島的斯洛鮑布①伊吉·布姆布姆有一次在宮里設宴招待霍恩斯奈格爾博士; 談話中間,這位探險家問起: 島上法律準許不準許居民自由和公開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當然準許,”斯洛鮑布說。“我們島上的居民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政府也嚴格執行人民的意志。”
“這在實際上是怎么實行的呢?”霍恩斯奈格爾問道。“您怎樣判斷公眾對各種事情的意見呢?”
“這很簡單,”斯洛鮑布解釋道。“要決定任何重大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把全島居民召集到我的宮廷前面來。大僧正先根據羊皮紙手稿宣布要討論的問題,接著我細聽金喇叭的聲音,這樣我就知道人民的意志了。”
“金喇叭又是什么玩意兒?”霍恩斯奈格爾問。
斯洛鮑布說:“金喇叭是表達公眾意見的唯一工具。我把右手舉過頭頂,宣布說:‘凡是贊成的,請吹喇叭!’馬上,所有贊成那個提案的人就全都吹起金喇叭來。接著我又把左手舉過頭頂,宣布:‘凡是反對的,請吹喇叭!’這時反對的人就吹金喇叭了。吹得比對方響亮的那一邊當然是多數,問題就按照他們的意思來決定。”
“照我看來,”霍恩斯奈格爾博士說,“這是我所聽說過的最完善的民主方式了。我很想參加這樣表達民意的盛會并且照幾張相片。”
到第二天下午,霍恩斯奈格爾博士就親眼看到這一切了。全島居民都被召集到斯洛鮑布的宮廷前面來解決一個重大問題。這兒一起有將近三千人,要是不把他們身上的臀布算上的話,全都是赤條條的。可是在隆重地宣布開會之前,又有四個大人物到場了。他們衣著華麗,是乘了鑲上珠寶的轎子來的。這四個全身珠光寶氣,薰香四散的大人物當著全場的人在絲絨椅墊上坐了下來; 仆從們用孔雀羽毛扇子替他們扇著。
“這些人是誰?”霍恩斯奈格爾問。
“他們是本島最最有錢的人。”斯洛鮑布回答。
一等有產階級到場后,大僧正就開始宣讀羊皮紙手稿。隨后斯洛鮑布走上前來,把右手舉過頭頂。
“凡是贊成的——請吹喇叭!”他喊道。
四個財主拿起金喇叭,使勁吹起來。
于是斯洛鮑布又把左手舉過頭頂。
“凡是反對的——請吹喇叭!”他喊道。
廣大人群里鴉雀無聲。
“決議通過!”斯洛鮑布宣布。
于是大功告成。
霍恩斯奈格爾跟著就問斯洛鮑布,為什么只見到四個財主吹了金喇叭。
“因為也只有他們才買得起金喇叭,”斯洛鮑布解釋說。“其余那些全不過是些干活的粗人罷了。”
“在我看來,這壓根兒說不上什么言論自由,”霍恩斯奈格爾說。“歸根結底,只有少數幾個闊人吹他們自己的喇叭。在我們美國,人民是有充分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意志的。”
“當真?”斯洛鮑布叫起來。“那末,在美國是怎么樣的呢?”
霍恩斯奈格爾說:“在我們美國不用什么金喇叭,我們用的是各種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臺。”
“這倒挺有意思,”斯洛鮑布說。“可是是誰占有這些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臺呢?”
“有錢人,”霍恩斯奈格爾回答說。
“這就是說,也還是跟我們島上一個樣兒,”斯洛鮑布說。“在你們那里也凈是有錢人吹自己的喇叭,所有的聲音都是他們發出的。”
(張名 譯)
選自《外國微型小說選》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7月版
【賞析】 這篇小說運用了“不似似之”的藝術法則。
小說通過兩個人物的接觸和“撞擊”,巧妙地將雅普雅普島上的奇風異俗和美國社會的現實情況聯系起來,寫出它們之間的“不似似之”。雅普雅普島上的酋長伊吉·布姆布姆,認為他島上的居民 “享有充分” 的言論自由,“政府也嚴格執行人民的意志。”大名鼎鼎的探險家艾麥利·霍恩斯奈格爾博士否定酋長的看法,他通過實際觀察,指出“金喇叭”根本不可能成為“表達公眾意見”的工具。因為全島僅有“四個財主”可以擁有和使用 “金喇叭”,而近三千名的老百姓,窮得“全都是赤條條的”,哪里可能用 “金喇叭”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呢?我們認為, 博士的 “一腳勁射”,確實打破了酋長緊守住的“球門”。在那個島上,“壓根兒說不上什么言論自由”。但是,酋長在博士面前也不示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針對博士的話——“在我們美國,人民是有充分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意志的。” “美國不用什么金喇叭,我們用的是各種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臺。”——提出反詰:“可是是誰占有這些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臺呢?”“這就是說,也還是跟我們島上一個樣兒”,“也凈是有錢人吹自己的喇叭,所有的聲音都是他們發出的。”應當承認: 酋長的“這一腳”同樣銳不可擋,使博士無言以對,雙方終以“踢成平局”告終。
“金喇叭”與“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臺”,其外表很不相象,壓根兒不是一回事。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分明“不似”;但是,占有和運用“金喇叭”需要大量的錢,而占有和運用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臺,同樣需要大量的錢,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分明又是“相似”的。小說敏銳地捉住了二者之間“不似似之”的特殊關系,以強調“不似”開始,以突出“相似”告終,從而入木三分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所謂言論自由的本質。一針見血,幽默風趣,實屬難能可貴。
(常根榮)
上一篇:《遲到的候選人》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雨傘》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