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F.奧斯勒《誰使她變美》全文|賞析|讀后感
〔美〕F. 奧斯勒
幾年前,紐約城北住著位姑娘叫艾米麗,她自怨自艾,認定自己的理想永遠實現不了。——她的理想是什么呢?
她的理想是每一位妙齡姑娘的理想:跟意中人——一位美麗的王子結婚,白頭偕老。艾米麗認為別人會有這種幸福,自己則永遠不可能。
在一個雨天的下午,不幸的艾米麗去找一位很出名的心理學家,因為據說他能解除人們的痛苦。
她被讓進了心理學家的辦公室。握手的時候,她冰涼的手叫心理學家的心都顫了。他打量了她一下,她的眼神呆滯而絕望,講話的聲音像是從墳墓里飄出來的。她的身心都好象在向心理學家聲明:“我是無望的了,你不會有辦法的。”
心理學家請她坐下,跟她談話,心里漸漸有了底.最后他對她說:
“艾米麗,我會有辦法的。但你得按我講的做: 明天一早,你就去買套新衣服,不過你不要自己挑,你只問店員,按她的主意買,因為你很需要聽聽別人的意見. 接著你去理個發,你也不要自己選發型,只問理發師,按他的主意辦,因為聽從別人好心的建議總是有益的,然后,星期二晚上,我家有個晚會, 請你來參加……”
艾米麗搖了搖頭,心理學家理解地點點頭,問:
“你是說參加晚會也不會愉快吧?”
“肯定愉快不了。”
“不過我是想請你來幫忙。參加晚會的人不少,互相認識的卻不多。你來了,可不要蠟燭似的插著不動,等著誰會上前跟你打招呼。相反,你得處處留心幫助人。要看見有哪位年輕人,孤孤單單,你就上前問好……”
“——年輕人?問好?”
“對,上前向他問好,就說你代表我歡迎他。見一個歡迎一個。你的任務就是幫助我照料客人。明白了?”
艾米麗一臉不安,心理學家繼續說:
“人都到齊了,那么你自己看看還能做些什么幫助客人。比如,要是太悶熱了,就去開窗; 誰還沒咖啡,就端一杯。艾米麗,瞧你要幫我大忙呢!”
星期二這天,艾米麗發式得體,衣衫合身,來到了晚會上。她按著心理學家的吩咐盡職,忘了自己,只想著助人。她眼神活潑,笑容可掬,成了晚會上大家都喜歡的人。
散會時,同時有三個青年說要送她回家。
一星期又一星期,一個月又一個月,這三個青年熱烈地追求艾米麗。艾米麗選中了其中一位,讓他給自己戴上了訂婚戒指。
不久,在婚禮上,有人對這位心理學家說:
“你創造了奇跡。”
“算不上奇跡。”心理學家說,“這很簡單:人不該老想著自己,憐憫自己,也應該想著別人,體恤別人。艾米麗懂這個道理了,所以變了。是誰使她變美的?是她自己。這個道理很簡單,人人都該懂得。”
(周林東 譯)
選自《青年文摘》1984年7期
【賞析】 微型小說因為篇幅短、容量小,一般只能“聚時間于一瞬,縮空間于一隅”, 選取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最能體現作者創作意圖、最有價值的一個橫截面來寫。奧斯勒的《誰使她變美》,卻寫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且讀來并不覺得平淡乏味。作為一位妙齡姑娘,艾米麗也和其他所有的姑娘一樣,對自己的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希望能找到一位瀟灑的白馬王子來作自己的如意郎君,這是很自然的。不幸的是艾米麗的自卑心理阻礙了她對幸福的追求。大約是因為她長得不是那么美吧,她因此自怨自艾,認定自己的理想永遠也實現不了,以致身心交瘁,瀕臨絕境。在心理學家巧妙的幫助和教誨下,她懂得了關心和幫助別人,用美好的心靈來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終于找到了愛情和幸福。作品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心靈美比別的任何東西更重要,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這一主題無疑是深刻而有教益的。這個故事本身比較平,沒有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時間跨度也比較長,但經過作家別具一格的藝術處理,卻顯得淡而有味,別致而有新意。
作家的藝術匠心首先體現在結構上。沒有對故事的全過程作平鋪直敘式的描繪,而是集中筆墨,著意描寫了艾米麗求見心理學家的經過,而對在這前后發生的事則一筆帶過。晚會是艾米麗的命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轉折點,按一般的寫法,是應該濃墨重彩,細加描繪的。作家卻只用了幾句話,集中地概括了晚會的成功,艾米麗成了大家都喜歡的人,并有三個男青年熱烈地追求她。這樣處理使通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詳寫處從容不迫,娓娓道來; 略寫處三言兩語,一帶而過。為了把這個時間跨度較長的故事比較完整地容納在短小的篇幅里,作家在成功地運用“空白”的同時,用“一星期又一星期,一個月又一個月”,以及“訂婚戒指”、“婚禮”等形象化的語言,巧妙地縮短了時間,既保持了故事情節的完整,又使作品簡練、緊湊,充分顯示了作家取舍和剪裁素材的深厚功力。
作家對心理學家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頗見匠心,特別是表現手法十分別致。針對艾米麗的自卑心理,心理學家幫助她的方式是那樣地巧妙、自然,不露一點痕跡。他專門為艾米麗安排了晚會,卻說是“我家有個晚會,請你來參加”; 艾米麗對晚會不抱希望,他表示理解,同時請她“來幫忙”,使艾米麗無法拒絕。他教誨艾米麗不要老想著自己,要主動關心和幫助別人,卻不明說,而是轉了個彎子,請艾米麗代表他歡迎和問候客人,并幫助他照料客人。他考慮問題是那樣細致、周到,從艾米麗的服飾、發型,到開窗戶,端咖啡之類的瑣事,都細細囑咐,而且讓人易于接受。他幫助艾米麗找到幸福以后,面對別人的贊揚,又是那樣謙虛,絲毫不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沒有肖像描寫,沒有心理描寫,也沒有別的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描寫和敘述,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僅僅是幾段對話,心理學家那善良、睿智、可敬、可親的長者形象便躍然紙上,令人難以忘懷。
(陳飛)
上一篇:《落棋有聲》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謊騙的諾言》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