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東《秤的學問》全文|賞析|讀后感
孫浩東
小街上,劉娘娘家擺出的那臺人體秤,在小城算得上是獨一無二了。別小看這玩意兒,雖然每次只收兩分錢,可每月下來都能收入幾十元。街對面的王婆婆看在眼里,羨慕在心頭。
這一天,王婆婆托人到省城買來一臺新型人體秤,還帶有兩個大輪子,比劉娘娘家那臺高級多了,王婆婆樂得合不攏嘴。當天下午,王婆婆就把它安在了自己家門前的人行道旁; 那嶄新的、從上到下鍍滿亮錚錚克羅米的秤,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人。一連幾天,王婆婆忙得不亦樂乎,連吃飯都顧不過來。王婆婆那小抽屜里的小票子也快塞滿了。
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天,就沒什么人來了; 一打聽,原來人們都說王婆婆的秤不準,特別是量高器有問題。王婆婆趕忙找來鋼卷尺,把量高桿量了又量; 準的呀!根本沒誤差,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天中午,走來一對戀人,小伙子量了高,當他聽王婆婆說只有一米六八時,氣憤地說:
“才一米六八? 我本來就一米七多! 你把我量成半殘廢了; 你這秤怕是歪貨、處理品吧!”他拉起姑娘說:“走,到對門子去,那個秤準。”
漸漸地,王婆婆感到無事可干了;而對門劉娘娘那里依然常有男男女女去稱重、量高。這究竟是為什么?自己的新秤還不如人家用了好幾年的舊秤? 王婆婆越發糊涂了。
這天早晨,王婆婆趁劉娘娘去買菜,忙過去將那舊秤仔仔細細地打量了一番,又掏出鋼卷尺,把那秤的量高桿量了量;乖乖,原來那量高桿比鋼尺的刻度整整矮了三公分!難怪不得……
王婆婆心中有了數,回去也將自己的量高桿想法壓下三公分;果然,沒過多久,王婆婆又忙開了。
選自《小說界》1988年第4期
【賞析】 和國際象棋相比,中國象棋有一個很奇特的棋子——炮。炮可橫行直行,但吃子要利用“炮架子”,棋諺云:“炮打敵子隔一家”,就是說的這個特點。藝術創作講究以曲取直,與這炮打隔子其理相通。
且看微型小說《秤的學問》。其故事情節并不復雜。隔街擺下了兩臺人體秤——就是那種既可以稱體重,又可以量身高的秤。都是做生意的,自然有了競爭。后擺開的王婆婆以秤的新穎高檔取勝。一度占了上風;可劉娘娘就憑那臺舊秤,居然復又奪回了優勢。據說是因為王婆婆的秤不準,特別是量高器不準,王婆婆仔細校驗,根本沒誤差,豈不怪哉! “軍情”終于給探到了,原來,劉娘娘利用當今世人尚高的特定心理,人為壓低了量高桿,使得量身高的人能滿意而歸。王婆婆如法炮制,終于東山再起。
這篇小說是圍繞“秤”展開的,可是,它真是寫 “秤的學問” 嗎?否。“秤”,只是一個道具,利用這個道具,作者導演了一幕生活喜劇,繪出了特定心態下的眾生相。小伙子果真不知自己身高? 可一米六八就是“半殘廢”了,特別是身邊有女朋友,弄不好就會“拜拜”,當然要往高處量了;劉娘娘的秤難道是用久失準嗎? 非也,顯然是迎合人們心理而故意造成的。至于王婆婆,完全是步其后塵罷了。尚高,是當今世人的特定心態。為了使自己高一點,人們會盲目試用名目繁多的增高劑、增高器,商人們會推出各種有用無用的藥物、器材,連擺攤量高的小攤主居然也會成人之美,幫人“長”高。可以看出,小說中的秤,只是一個“炮架子”,作者通過它打向了這種為了私利而弄虛作假的丑陋現象。
可是,思及此,尚覺余味未盡。小說是一種典型的藝術,小說中的人和事,可以是一大批同類的人或事的典型概括。由此,我們又可聯想到社會上許許多多的弄虛作假現象。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戀人之間、同行之間,欺騙現象比比皆是。行騙者樂此不疲,聞騙者知騙不怪,以致虛假現象盛行……作者于此雖未著一墨,可他通過一件小小的典型事件向我們揭示了這普遍存在的社會心態失準現象。如此看來,圍繞身高展開的虛假又是一個“炮架子”,全社會廣泛存在的虛偽現象才是真正的目標。
小說中“炮架子”的運用,一方面以曲取直,一方面以其藝術張力作用于讀者的理性,促使讀者作定向聯想擴充,從而豐富了微型作品的內涵,并使得作品本身意蘊深邃,含蓄雋永。
上一篇:《種瓜》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立秋之夜》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