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一條小巷里,巷雖窄,但是上下班人來車往,小販們常來叫賣,也頗熱鬧。從我懂事起,我就注意到,小巷的深處有一間掉了墻坯的屋子,那里一年四季都是冷清清陰沉沉的,好像沒人住一樣。別人不關注,我卻十分好奇。那里到底住什么人呢?有一次,我忍不住了,躡手躡腳地閃在半掩著的門內朝里張望: 屋內很黑,卻有燭臺上點燃的蠟燭在發光,香燭的香味飄到門口,給人可怕的感覺。我使勁一看,終于看到一個老女人坐在角落的床邊上,臉色陰沉、冷漠。我再不敢多看了。回家后我對媽媽說了這事。媽媽說她是苦命人! 丈夫死得早,獨生兒子又在“文革”中被“流彈”打死了;打那以后,她就很少出門,也不理人,甚至有時還莫名其妙地罵上幾句別人懂又不懂的話。媽媽叫我以后別再去了。我心中雖然有些難以名狀的同情,但我還是不再去了。
有一次,我背著書包走過她家門口,出乎我意料,她竟開口向我打招呼:“上學去?我兒子小時候也像你一樣。”我同情地對她笑了笑。后來我知道,她是很喜歡上學的孩子的。雖然她同我說過話,但我還是不常去她那兒。今年,“春風又綠江南岸”,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我想她也該吹到春風,也該有歡聲笑語,我便不管媽媽的囑咐了,常帶著小組的同學到她家去。我們說學雷鋒的事兒,講張子祥的故事;我們幫她掃地抹桌子,拎水擦窗戶,把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王炎還從家移來一株山茶花,種在她那窄小的院落里。她高興了,笑了,笑得流出了淚。也許這是她第一次受到別人關心,得到人間的溫情,反正我是第一次覺得她的陰沉為慈祥所替代了。我們也很高興,每隔一段時間就去看她,為她做事,她和我們漸漸地熟了,話也多了。王炎種的那棵山茶花,在她的悉心照料下,長得愈發茁壯了。
有一次,我放學去看她,她竟站在門口,老遠地就招呼我:“永林,快屋里去看看你外公的臺灣來信!”我先是一怔,隨即便懂她的心了,便說:“不,我是王磊!”“噢,你看我又把你當作我的永林了。”她很有歉意地說。不過,時間一久,她跟我們便無話不談了。說她的“永林就像我們一樣可愛聰敏,讀書多用功”。還說什么天熱了,要注意飲食衛生;什么“養兒不讀書,等于養只豬”,什么山茶花火紅,熱烈,欣欣向榮,就像我們的祖國……還不時地花上一些錢,給我們買些橄欖、話梅什么的。慢慢地,我們在一起,真像一家人了。
真情,人間有的是真情,它永遠存在于你和我,我和他,他和你之間,只要你給人以真情,便會享受到別人的真情。
(蘇州市一考生)
【評點】
這是1990年蘇州市中考作文《真情》的答卷。這位考生獨特的把筆端伸向一個幾乎被人遺忘了的小巷的角落,記敘人們之間內心感情交流的事。開頭交代了地點、起因和背景,造成了懸念。主體部分記敘兩方面的事:“我”和同學們幫助關心老人,給老人以“真情”,老人關心鼓勵“我”,“我”享受到了老人的“真情”。最后點題。記事的目的性明確,中心突出,內涵包容性大。
上一篇:《拍照》初中優秀作文鑒賞|評點
下一篇:《小巷軼事》初中優秀作文鑒賞|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