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避秦是什么意思
【典源】 晉·陶潛《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崖,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華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以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今譯】 晉代陶潛在《桃花源記》中道: 晉太元年間,武陵一漁人沿水行舟,忘記走出多遠,忽逢一桃林,幾百步中都是桃樹,在桃林水源盡頭又見一山。進入山口后發現其中土地平坦,屋舍整齊,道路交通,雞犬相聞,男女耕作,老少怡樂,一派平靜美好的景象。桃源中人見漁人大為吃驚,邀漁人到家中作客,他們自言祖先逃避秦時戰亂而來此定居,與世隔絕,不知有漢代及魏晉。漁人逗留數日后返家。歸時沿途作下標記,然而再訪時竟迷路不知所在。
【釋義】 后以此典指遠離塵囂的山水勝境、田園風光; 亦指遁世隱居之處。
【典形】 避秦路、避世桃源、花藏仙溪、花源、雞犬桃源、陵源、秦洞、秦人雞犬、山中秦晉、桃花流水、桃花源、桃散武陵霞、桃源、桃源雞犬、桃源境、逃秦人、武陵人、武陵桃花、武陵源、仙源、漁郎入洞天、源水桃花、桃花迷洞口、桃花閉洞門、洞犬謝秦人、不識東西晉、流水桃源、桃花白云、晉客入洞、回首武陵、不知有漢、桃源路、桃花洞、秦人溪、迷武陵、武陵溪、武陵春、問秦人。
【示例】
〔避秦路〕 清·王夫之《摸魚兒》:“風狂雨妒,便萬點落英,幾灣流水,不是避秦路。”
〔避世桃源〕 清·張爾田 《鷓鴣天》:“寄生槐國原無夢,避世桃源豈有津。”
〔花藏仙溪〕 唐·李白 《奉餞十七翁》:“問津利往,水引漁者; 花藏仙溪,春風不知。”
〔花源〕 唐·李白《山水壁畫歌》:“迥溪碧流寂無喧,又如秦人月下窺花源。”
〔雞犬桃源〕 元·白樸 《木蘭花慢》:“為問鹍鵬瀚海,何如雞犬桃源。”
〔陵源〕 北周·庾信《謝滕王赍馬啟》:“柳谷未開,翻逢紫燕; 陵源猶遠,忽見桃花。”
〔秦洞〕 清·王夫之《二郎神·詠鏡》:“也似我年來,桃花春水,咫尺煙迷秦洞。”
〔秦人雞犬〕 唐·李白《和盧侍御通塘曲》:“秦人雞犬桃花里,將比通塘渠見羞。”
〔山中秦晉〕 宋·張炎《摸魚子·高愛山隱居》:“休重省。莫問山中秦晉。桃源,今度難認。”
〔桃花流水〕 宋·蘇軾 《宿九仙山》:“玉室金堂余漢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桃花源〕 宋·陳師道 《寄邢和叔》:“他日宦游客,誤人桃花源。”
〔桃散武陵霞〕 唐·李商隱《永樂縣所居一草一木無非自栽》:“柳飛彭澤雪,桃散武陵霞。”
〔桃源〕 北周·庾信《明月山銘》:“船橫埭下,樹夾津門。寧殊華蓋,詎識桃源?”
〔桃源境〕 宋·陸游《幽居》:“閉門便造桃源境,不必秦人始是仙。”
〔逃秦人〕 宋·蘇軾《和陶桃花源》:“卻笑逃秦人,有畏非真契。”
〔武陵人〕 宋·李清照《鳳霞臺上憶吹簫》:“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武陵桃花〕 唐·李白《當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
〔武陵源〕 唐·王維《桃源行》:“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仙源〕 清·王攄《雪灘釣叟歌》:“雪灘亦似武陵路,中有仙源無處尋。”
〔漁郎入洞天〕 明·高啟《梅花》之二:“秦人若解當時種,不引漁郎入洞天。”
〔源水桃花〕 唐·王勃《秋晚入洛于畢公宅別道王宴序》:“雖源水桃花,時時失路。”
上一篇:桂林一枝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桐葉封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