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九”為象形字。甲骨文像彎曲的長蟲子。金文大體相同。小篆線條化,已經看不出蟲的形狀了。隸變后楷書寫作“九”。
《說文·九部》:“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從九?!保ň?,陽的變數。像彎彎曲曲直到終盡的樣子。大凡九的部屬都從九。)
“九”的本義與蟲有關,但后世其本義消亡,而被借用為數字。古人造字紀數,起于一,極于九,九是最大的個位數。凡形容極高、極大、極廣、極遠的事物,幾乎都用“九”來形容。
在中國古代的世界觀中,天地都是按“九”劃分的。如《呂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上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p>
由于“九”是最大的個位數,又常用來泛指多數。所謂的“九死”是指多次的死亡。
上一篇:《乙》字義,《乙》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乙》
下一篇:《書》字義,《書》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