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棋不定是什么意思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衛國群臣對國君衛獻公不滿,寧殖等驅遂獻公,立公孫剽為國君,即衛殤公,寧殖任國相。獻公逃亡到齊國,11年后,在晉平公幫助下,在夷儀(今河北邢臺)接見已任衛國大臣的寧殖之子寧喜。寧喜應允幫助獻公復國。衛國大叔文子說:“《尚書》說應當慎始慎終,《詩經》說要日夜不懈事奉一個國君。現在寧喜這樣對待國君,還不如下棋的人,他將難免于禍患。下棋的人,舉起棋子而不能決定如何落子才好,則不能戰勝對手,何況擁立國君這樣大的事,竟然猶疑不定呢?寧喜是衛國王室九世卿族,此舉必然不能免于滅亡,實在令人哀嘆!”公元前546年,寧喜殺殤公公孫剽,迎獻公復國。他專權獨斷,后來又為獻公殺死。
引用義:猶疑不決。[例]矛盾錯綜復雜,情況尚未調查清楚,使我舉棋不定,心急如焚。|趁他舉棋不定,部署未妥之時,給他一個突襲,肯定打得他措手不及。
上一篇:臨渴掘井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五丁開道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