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俱下是什么意思
【典源】《三國志·魏書·應玚傳》 裴松之注引華嶠《后漢書》曰:“ (應)玚祖奉,字世叔。才敏善諷誦,故世稱‘應世叔讀書,五行俱下’。”《后漢書·應奉列傳》:“ (應) 奉少聰明,自為童兒及長,凡所經履,莫不睹記。讀書五行并下。”
【今譯】 后漢應奉字世叔,自幼聰穎,才思敏捷,凡是親身經歷之事,皆默記不忘,讀書奇快,能五行并看。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人讀書敏捷神速。
【典形】 目五行、五行、應奉五行。
【示例】
〔目五行〕 明·高啟 《讀書》:“欲究千年事,慚無目五行。”
〔五行〕 唐·楊炯《大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七步立成,五行不輟。”
〔應奉五行〕 北周·庾信《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養由百發,落雁吟猿; 應奉五行,綈緗縹帙。”
上一篇:書的戰爭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五袴歌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