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典源】 《東觀漢記·馬援》:“馬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后漢書·馬援列傳》亦載。
【今譯】 后漢伏波將軍馬援平定南方,立有大功,歸來后有朋友祝賀他。馬援說:“目前匈奴、烏桓仍在北方侵擾,我正準備向皇帝請求去攻打他們。男子漢應當死在邊疆曠野,用馬皮裹尸首回來葬埋,怎能臥床上死在兒女跟前呢?”朋友說:“作為英雄壯士,的確應該如此。”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決心為國戰死疆場。
【典形】 包馬革、革誓裹尸、裹革、裹尸、裹尸馬革、裹尸入、馬革、馬革裹尸、馬革裹戰場、甘同馬革、馬革誰包、裹全尸、裹尸還。
【示例】
〔包馬革〕 宋·陸游《獵罷夜飲示獨孤生》:“報國雖思包馬革,愛身未忍價羊皮。”
〔革誓裹尸〕 唐·李商隱《祭全義縣伏波廟文》:“銅留鑄柱,革誓裹尸。男兒自立邊功,壯士猶羞病死。”
〔裹革〕 明·皇甫汸《從軍行寄贈楊用修》:“業既違操觚,勛還期裹革。”
〔裹尸〕 明·袁宏道《伏波將軍避暑石室》:“行盡跕鳶水上頭,裹尸方始得心休。”
〔裹尸馬革〕 明·張家玉《軍中夜感》:“裹尸馬革英雄事,縱死終令汗竹香。”
〔裹尸入〕 南朝梁·何遜《見證人分別》:“且當橫行去,誰論裹尸入。”
〔馬革〕 清·孫暘《甲寅四月宋蓼天少宰以邊才特疏薦余》:“未能馬革酬明主,肯為豬肝累故人。”
〔馬革裹尸〕 宋·蘇軾《贈李兕彥威秀才》:“誓將馬革裹尸還,肯學班超苦兒女。”
上一篇:馬陵書樹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