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肯定會有一個結束
一個人,無論他富有還是貧窮,高貴還是卑微,有兩樣事情是相同的,那就是開始的生,結束的死。
這個開始和結束,都是人無法選擇的。沒有人知道他從什么時候開始,更不知道他什么時候結束。
當我們的人生落下帷幕時,一切都結束了。我們光溜溜地來,同樣光溜溜地走,一生奮斗而來的財富、地位和名譽,都無法帶走。后人能看到的,也許就是我們墓志銘上的幾行字。
既然我們的人生總會結束,總會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為何還苦苦追求、奮斗、忍耐和接受呢?那是因為人生還有很多開始和結束。
為了某種追求,我們選擇了開始。然而,一旦我們開始,即使過程無比的艱辛,卻很難主動結束,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延續。這就像我們當中的很多年輕人,一邊抱怨工作的不如意、領導的刻薄,一邊忍受著這種不如意和刻薄,從不敢果斷結束這種生活。
這是因為,每一個新的開始,都是從放棄開始。放棄過去的努力和付出,放棄習慣的環境和資源。放棄,對我們來說,就是失去。
沒有人愿意失去,所以我們就不愿意重新開始。
這個星期,孫華天天加班,累得近乎崩潰。他原本想周末好好休息、調整已下身心,沒想到周五下班時,上司為了一個百萬元的訂單,命令他陪客戶喝酒、唱歌、洗澡,總之要他想盡辦法搞定那個能吃、能喝、能玩的禿頂大客戶。
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乃天經地義。孫華不得不先給自己喂進兩片RU-21解酒片,然后陪著客戶胡吃海塞。酒足飯飽后,按程序孫華拉著禿頂大客戶去KTV唱歌。盡管大客戶五音不全,類似狼嚎般的聲音把鬼嚇哭,孫華還得一臉微笑忍受噪音,不停地為其喝彩叫好。當然,僅僅虛偽地叫好還不夠,孫華還得陪著他灌下白色、黃色、紅色的液體。然后,孫華孫子一般駕著架著禿頂大客戶沖進衛生間,看他“現場直播”……
禿頂大客戶盡興之后,孫華送他回賓館,已是凌晨2點。
剛進家門,孫華就沖進了廁所,一陣狂吐后,感到渾身難受,骨節似乎全部開裂。
妻子張帆見孫華如此狼狽,無休止的嘮叨又一次開始?!皼]房沒車,錢賺得不多,粉身碎骨,混個吃喝。我這輩子算是瞎了眼,怎么就嫁給你這個窮鬼窩囊廢。下次再喝醉,就不要回家,死在馬路上算了!”
這就是孫華的生活。為了票子房子車子位子,在家門外,他不得不唯唯諾諾夾著尾巴做人;在家,他擇良辰摘吉日正式明媒正娶的老婆,即便看見他難受成這樣,也沒有絲毫的理解和關心,習慣性地大吵大鬧責罵不休。
孫華不理張帆,徑直走進臥室,衣服也不脫,“撲通”一聲倒在床上。他聽見張帆的責罵漸漸變成了哭訴,然后悉悉索索地收拾東西回娘家。
自從結婚到現在,張帆上演過無數次離家出走的劇目,孫華每次都是毫無尊嚴地地求她別走,盡管張帆沒有一次真的走出這個家門??蛇@一次,孫華沒有哀求張帆,直到她真的走出家門,“咣當”一聲關上沉重的防盜門。
該結束了,不論工作,還是婚姻,都該結束了。孫華為了讓母親滿意,娶了家境頗豐脾氣暴躁的張帆;為了讓老婆滿意,放棄輕松閑適的文字工作,開始做他反感的銷售。
孫華的婚姻、工作,都是從錯誤的開始,然后用一個個錯誤延續。如果他再不結束這種生活,在痛苦的深淵中,他會越陷越深。
他選擇結束這一切嗎?沒有,他不敢,也不舍。他能做的,就是一直問自己,為什么活著,為誰活著,然后,以他厭倦的模式繼續重復。
1996年,英國有一部電影,令當時的很多青少年感動不已,甚至讓其中放浪形骸、孤苦無依的那一部分人痛哭流涕。這部電影叫做《猜火車》,里面有一個備受爭議、自我放逐的角色馬克,馬克一方面沉迷于毒品帶給自己的快感,另一方面又清楚地了解毒品給自己帶來的危害。他過著混亂的生活,吸毒、搶劫、戒毒,最終,還是結束了所有的混亂,到國外去開始自己的新生活。《猜火車》之所以打動了一代青年,就是因為馬克結束了所有的混亂、悲傷、絕望、無序的生活,選擇另一個開始。
人生總會有一個結束。既然生活允許我們去撒野,去綻放,去歡歡喜喜的燃燒,熱熱烈烈的擁抱,為什么我們還要用這樣那樣的理由拒絕結束過去,拒絕重新開始呢?
生命只有一次,遲遲早早都會結束。既然我們已經厭倦了現在的生活,何必害怕再次開始會不如意,何必擔心開始后的歲月會艱難?不如盡興一點,強烈一點,哪怕未來的歲月會有危險有災難,也要給自己現在的失敗一個結束,掀開新的篇章。只有這樣,才算對得起自己的人生,才不枉鮮活的活過一回。
沒有開始也是一個結束。結束曾經的茫然,結束曾經的碌碌,結束曾經的無措,結束曾經的停滯。結束了這些,我們才能及時開始,再不開始,機遇從我們身邊走過的時候,就算我們再拼命向前追趕,得到的恐怕也只有一句話:“親愛的,請到后面排隊去?!?/p>
在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段膾炙人口的臺詞,“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忙著追名逐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思維,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從小到大,我們就一直在忙,一路上學,進入社會,從死讀書的傻子變成窮奮斗的戰士,我們是否停下來想過,這,是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我們是不是該結束這樣的生活,尋找新的開始了?
寫過《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巴西作家保羅·科埃略,還寫過一本不太有名的小說《薇羅妮卡決定去死》,后來被改編成同名電影,2009年在美國公映。女主人公是28歲的薇羅妮卡,她擁有漂亮的臉龐,體面的工作,舒適的住所,生活幾近完美,而她本人,卻對此充滿厭倦。她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痛苦,所以她無法再忍受下去。她決定去死,烈酒兌大把的藥片,結果自殺未遂,被搶救了過來??墒牵t生對她說,她的心臟功能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她已時日無多。薇羅妮卡陷入了困頓。在醫院里,她遇到了一個和自己一樣,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男病人,兩個人決定,在最后的歲月里,好好活一場。于是,他們逃出醫院,一起去旅行。最后,相愛的他們終于明白,所有的死亡預言,不過是主治醫生善意的謊言,只是為了讓他們結束死亡的行動,開始新生的旅程。
所有的生命,都會有一個結束,重要的并不是開始是否正確,而是果斷把錯誤的生活結束。
既然我們的生命存在一個徹底的結束,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我們為何恐懼對錯誤的結束?我們不把錯誤結束,正確就無從開始。
上一篇: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下一篇:人的體質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