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多走的彎路變成你面前更多的風景
著名作家張愛玲在自己的著作《非走不可的彎路》里有這么一段敘述:“我很感激我的母親,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的彎路,不碰壁,不摔跟頭,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誠然,張愛玲的感悟其實并不是個例,其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與階段,只是環境有所不同,經歷或早或晚而已。
就像著名詞人辛棄疾曾經在《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說過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曾經小小年紀的我們,總是渴望在走出校園的時候就能夠一步登天,找到心儀的工作,遇到知心的愛人,過上富足的生活。因為太心急,所以在一兩次的失敗之后就開始抱怨生活的不易,仿佛全世界只有自己生活得如此辛苦;因為太天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磨難,所以在付出自我認為的所謂努力卻沒有獲得相應回報之后,總覺得自己生活諸事不順,年紀輕輕就在哀嘆自己生活的不容易,仿佛早已看破了人生。殊不知,真正獲得成功的人,又有誰是輕輕松松的呢?那些看似不動聲色就獲得的成功,背后又飽含了多少辛酸與汗水呢?你所看到的是他們的不動聲色,但實際上,他們只是選擇了沉默,選擇主動將這些辛酸和苦楚都化成了督促自我不斷前進的動力而已。
有這樣一句話,希望能夠跟大家共勉:“既然選擇不認命,那就好好努力去拼命。”誠然,生命對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場未知的旅程,可以說,在到達生命的盡頭之前,沒有人會知道你活著的下一刻到底會發生什么。而面對未知,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珍惜當下的每一天,讓自己的每一個“今天”都過得比昨天更精彩。在這過程中,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每一個重新啟程的時刻,其實都無比的閃耀和珍貴。因為,假如沒有這一過程,就沒有我們的成長,沒有我們的收獲。
或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曾經,明明好像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小伙伴們,眨眼間就各奔東西并生活得豐富多彩,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和方向,唯獨自己,迷茫而不知所措。于是,你開始懷疑自己,懷疑你所有的努力和堅持,既不甘心于自己的渾渾噩噩,又思慮太多,膽怯于邁出自己突破性的那一步。其實,我們在最初的時候,都曾一樣的朝著某個方向在努力與拼搏,而每一個你看到的過程中的“結果呈現”,不過是我們每個人都尋找到的另一種存在。你看到的別人的合適與幸福可能是別人已經找到的夢想或人生的存在,而你自己的,或許暫未出現,但其實,只是因為還在過程中。終有一日,隨著時光的流逝,你會明白,曾經你所珍視的事物,竭力追求的物質可能都會漸漸離你而去,唯獨這過程中的收獲會永遠留在你的心中。而這收獲,就是你優先與別人看到的更多的風景。其實人生就是這樣,總是在兜兜轉轉中學會更多的東西,擁有更多的收獲,到達更高的起點。而前提是,我們從未放棄,從未停止努力的腳步。
其實,學習本身的意義,就遠遠大于結果。我們人生永遠都是學習的一個過程,在這過程當中,即便是上帝自我,可能也無法將所有的結果都掌握其中。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或挫折,所謂的“彎路”,其實并不是你所認為的無效勞動,而是一種你看不到的經歷與收獲。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香撲鼻來”,不論身處在人生的哪一階段,初次為人,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次陌生的、全新的體驗。每一條路,每一個嘗試,都需要我們自己去經歷,去摸索,并且,沒有人知道這條路是否正確,會對你的人生有著怎樣的影響。這是考驗與磨難,同時也是機遇和收獲。
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喜歡用“過來人”的身份滿懷好意地規勸自己真心疼愛的人,不要走彎路,希望他們能夠以最快、最舒服的方式到達理想的那頭。誠然,作為過來人,我們有過相似的經歷,可能有著相應的經驗,會有自己認定的“更好走的路”,但是,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他也不是你,且不說你的經驗是否能夠完全套用他的情況。再者,如果沒有碰壁與摔跤,沒有自我獨立的學步,又怎能學會真正的長大?即便能夠被保護一時,又有誰能夠保證可以無虞到生命的盡頭?人生中你多走的那幾步彎路,都能夠幫助你看到更多的風景。收起沉重的行囊,輕裝上陣,將不愉快的昨天拋在腦后,然后拼命努力。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努力的你自己!
上一篇: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
下一篇:小事不計較,大事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