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示弱,以退為進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每個人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的脾氣秉性和價值觀點等。在溝通過程中,遇到意見相左的時候,人們彼此之間難免會產生矛盾和紛爭。一味地想要說服對方未必是好方法,一旦引起對方的警惕,就會導致溝通無法進行下去。其實,中國是人情社會,人與人之間要講究情分,當對方不愿意有任何退步的時候,與其一味強求,不如主動退讓一步。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也許主動退步之后反而能夠打動對方,讓對方也主動做出讓步呢?所以說,示弱既是對對方謙讓的表現,也是以退為進的人際交往策略。在社會生活中,只有懂得示弱,學會以退為進,才能達成目的,實現最初的目標。
孩子年齡還小,喜歡據理力爭,很少有孩子懂得示弱的道理。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做出好榜樣,不要總是當著孩子的面咄咄逼人,否則就會使孩子也變得很強勢。其實,人與人相處原本是美好的事情,完全沒有那么多的原則性問題需要爭個你死我活。明智的人在遇到非原則問題時,不會咄咄逼人,而是會更加理性地處理問題,在必要的時候適當讓步,這樣才能給孩子樹立好榜樣,也才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
這個世界上,地球離了誰都能轉,人與人之間也沒有絕對緊密、不可疏離的關系。認清這個道理,人們才能把人際關系看得平淡和松懈一些,也不會因為意見不同而與他人發生爭執。高情商者總是與人為善,不但能友善對待他人,也能寬容和接納他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和觀點。示弱,是高情商者尤其擅長使用的人際交往策略,往往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
清朝的乾隆皇帝最喜歡才子紀曉嵐,幾次微服私訪都帶著他,平日在皇宮中也最喜歡和他打趣逗樂。有一次,乾隆皇帝覺得無聊,突發奇想,想測試紀曉嵐作為大才子到底有多么聰明。為此,他當即派人把紀曉嵐召入皇宮,直截了當地問紀曉嵐:“紀曉嵐,什么叫忠孝?”紀曉嵐沒想到皇帝要測試他,當即毫不遲疑地回答:“所謂忠孝,就是君叫臣死,臣必須死;父讓子亡,子必須亡。前者為忠,后者為孝,兩者合二為一,就是忠孝。”
紀曉嵐的回答正中乾隆皇帝的下懷,乾隆皇帝當即對紀曉嵐下令:“好,朕賜你一死,讓你盡忠。”紀曉嵐雖心中震驚,但是表面上卻不動聲色,他知道皇帝不會無緣無故賜死自己,但是君無戲言,他也不能明目張膽地忤逆。為此,他對著乾隆皇帝三拜九叩,然后就退下了。看到紀曉嵐一去不復返,乾隆皇帝未免有些慌張:這個紀曉嵐,不會真的盡忠去了吧!他可不想讓聰明絕世的紀曉嵐死啊,在焦心如焚中,大概又過去半炷香的時間,紀曉嵐終于驚慌失措地回來了,他直接跪拜在乾隆皇帝面前。乾隆皇帝這才放下心來,臉上卻裝作暴怒的樣子:“紀曉嵐,你膽敢不忠嗎?”紀曉嵐委屈地說:“皇帝恕罪,我的確去跳河了,但是屈原突然現身,怒斥我‘你個紀曉嵐真是糊涂,我當年是因為楚懷王昏庸才跳河自盡,你如今有幸伴隨在明君身旁,如何能死呢?!’我轉念一想,覺得屈原說得有道理,又因為見到屈原的魂魄驚慌失措,所以特意趕回來向您匯報這件事情。”聽了紀曉嵐的回答,乾隆皇帝不由得拍案叫絕,也給自己找了個臺階下,說:“你可真是鐵齒銅牙紀曉嵐啊!”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對于紀曉嵐而言,雖然他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但是君主高高在上,也是不能造次的。為此,紀曉嵐明知乾隆皇帝不可能無緣無故賜死他,卻不敢違抗乾隆皇帝的命令,只得在乾隆皇帝命令他“盡忠”的時候,三拜九叩后離開。看著紀曉嵐一去不返,乾隆皇帝反倒心中沒底,生怕失去了愛卿紀曉嵐。不想,紀曉嵐很快又回來了,而且假借屈原之口,贊美乾隆皇帝賢明。最終,乾隆皇帝不得不自己找臺階下,還說紀曉嵐是鐵齒銅牙呢!
日常生活中,孩子只有掌握與他人相處的技巧,才能最大限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也讓自己收獲好人緣。首先,當與他人交往中遇到障礙時,父母一定要告誡孩子不要盲目地賣弄口才,企圖生硬地說服別人,而要運用智慧,以智慧取勝,這樣才能一舉兩得,既能夠實現目的,又能夠維護他人的顏面。其次,在與他人有紛爭的時候,要學會降低自己的身份,從而間接地抬高他人,這樣一來可以滿足他人愛面子的心理,二來也可以表現出自己的謙遜和大度。最重要的一點在于,要認真傾聽對方所說的每一句話,而且要認可對方的能力,這樣才能得到對方的寬容對待。總而言之,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誠懇,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只有不卑不亢,真誠友善,才能得到他人同樣的對待。
上一篇:學會思維導圖,知識自成體系
下一篇:孩子總是精神不集中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