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為人處世,眼里要容得下沙子
《呻吟語》中有言:“目不容一塵,齒不空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靈臺內許多荊榛卻自容得。”
這段話說出了一定的道理,任何事物都并非是一成不變的。目不能容塵,齒不能空芥,這些都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本性。俗話說“眼睛不揉半粒沙子”,其實眼里進沙總是難免的事,不小心便迷了眼睛,塵沙混入自是常事。
這就告訴我們不能武斷地下結論,某事行或不行,某人好或不好。我們要理智看待,巧妙處理各種關系。待人接物,為人處世須得多方考慮才行。
常人有時也有一得之見,一己之長,遇到機會觸發(fā)就會有所表現,而智者反而由于各種原因不能考慮到,這就是古人說的人下之人有人上之智。因此,容納那些德行有過但確有才干的小人,對方可能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派上大用。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你事事苛察,求全責備,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凡事睚眥必報,怎么會有人跟隨你呢?
在這方面表現最為杰出的,恐怕要算戰(zhàn)國時的孟嘗君了。據說齊國的孟嘗君養(yǎng)客三千,誰知有個門客居然和他的夫人勾搭上了。有人向孟嘗君告發(fā)了這個“第三者”,建議把他殺了。孟嘗君聽后卻只是淡淡一笑說:“男女相悅,人之常情。這種事那么認真干什么?”
后來孟嘗君把那個門客推薦給衛(wèi)國國君,當衛(wèi)國準備聯合各國討伐齊國時,那個門客持刀脅持衛(wèi)國國君,據理力爭,終于使衛(wèi)國國君打消了攻齊的念頭。
雖然這個故事與戰(zhàn)國時代女人地位低下有關系,但孟嘗君器量之大,不也是很驚人嗎?一個人在現實中過于好斗、好強、好勝,好為人師,所謂“眼睛里面容不得沙子”,其結果只能導致人們或敬而遠之,或眾叛親離。
當前流行一種說法,認為“忍為上”。其實,這“忍”字從某種意義上說便是一種寬容,交朋友同樣需要寬容,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與人為善于己為善。可就是有這么一些人,在他們眼里,什么都是沙子,硌得他們心里難受。尤其是在職場上,他們看誰都不舒服,有人暗地里叫他們“看不慣”。事實上,這種經常對身邊的人和事物“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人,可能是為了自欺欺人地掩飾自身的不足,達到心理平衡。
這些格外挑剔的人,與一般的“完美主義”有所區(qū)別,他們一般只把矛頭指向別人而不是自己,眼里容不得的是進步或優(yōu)點,而不是缺點。
這些人一看到同事和領導討論工作,就覺得他是想拍馬屁或“告密”;有的人聽到身邊人贊美別人,就認為肯定是要拉幫結派,以達到孤立某個人的目的;有的人看到同事在會議上提出一個新點子,就認為這個人是故意出風頭;還有人看到單位里的年輕人穿著入時、用先進的東西,就對此嗤之以鼻,覺得人家不務正業(yè)。
對于這些老看不慣別人的人,他們是為自己的“落后”找個借口,以維持心理平衡。在職場當中,老員工出現這種情況的比較多。有些人看到身邊的人努力工作,絞盡腦汁地想新點子,用自己的熱情營造好的人緣,可反觀自己呢,工作缺乏熱情、鮮有進展,這種對比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所以他們?yōu)榱苏谘谧约旱摹奥浜蟆保汀跋劝l(fā)制人”,硬找出別人的“毛病”,用“大家誰也不比誰好”來維護自尊。
除此之外,還有些人是因為他們對某些事情,尤其是對“新”存在偏見,為了維護舊的“秩序”,也容易老把“看不慣”掛在嘴邊。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過分以自我為中心,總是難以寬容別人的缺點,而恣意放大自己的優(yōu)點。
這些“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是心胸狹窄的人,她們在事業(yè)上不會走的長遠,不會永遠成功,在生活中,也不會得到幸福。
寬容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交際準則。有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或聽到的往往不一定是全面的,有時是極為偏頗的,在此種情況下,如果不寬以待人,則很容易因不了解情況而言不中的,造成誤會,使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遭到破壞。
上一篇:世界很險惡,但我們依然要懂得感恩
下一篇:人生的傷痛要怎樣才能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