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界很險惡,但我們依然要懂得感恩
美國和加拿大有個特殊的節日——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即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
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移民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只有50來人。這時,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
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于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并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
在第一個感恩節的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歡聚一堂,他們在黎明時鳴放禮炮,列隊走進一間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誠地向上帝表達謝意,然后點起篝火舉行盛大宴會,將獵獲的火雞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舉行了摔跤、賽跑、唱歌、跳舞等活動。第一個感恩節非常成功。其中許多慶祝方式流傳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時至今日,感恩節已超越了慶祝豐收的原意,成為兒女感謝父母、丈夫感謝妻子、朋友之間表達謝意的日子,人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是道義上的凈化劑、事業上的原動力和內驅力,是人的高貴之所在。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
于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準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說完,竟從懷里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里。
雖然世界險惡,雖然我們并不富有,甚至一無所有,但是,我們也要懂得行善,也要學會感恩,也要多給他人“雪中送炭”。因為,行善與感恩,是人類最大的財富。
心存感恩的人,常懷仁愛之心,慈悲之心。心存感恩的人,處處布施行善,多給予,少索取。荀子曰:“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要懂得給予,就永遠有可給予;貪求索取,就永遠要索取。給予得越多,收獲得越多;索取得越多,收獲就越少。
人的一生,為他人付出得越多,他的心就越富足,他就越過得胸懷坦蕩,泰然自若。一個人給予得越少,他的心靈就越干枯,他就越過得心神不寧、惴惴不安。心靈富足的人必會愛人,因為愛就是給予,愛就是富足,愛就是寬廣,愛就是一切。得到別人幫助時心存感恩,就會讓你想起往日他對你的關心幫助,化解心靈隔閡,讓友誼常在。
感恩是給予的一種高級境界,是通往我們精神和靈魂增長之路的鑰匙,能夠感恩的人就能獲得力量的循環增長。
因此,我們不僅要為自己擁有的感恩,也要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學習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己的生命充滿亮麗與光彩,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努力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做一個堅強而有韌性的女人。
上一篇:與其相持不下,不如以退為進
下一篇:為人處世,眼里要容得下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