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在《我的大學》里說:“生活條件越是艱苦,我覺得自己越堅強。我很早就明白:逆境磨煉人。”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功者常把苦難當成必修課,他們心存理想,樹立起雄心壯志,勇于面對現實。在他們看來,他們所經歷的這些磨難正是他們的拼搏動力與人生財富,而在人生的逆境中,唯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持自己的目標,方能夠苦盡甘來。
令人憂心的是,當今社會發展變化得很快,很多家庭的經濟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漸漸消失。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上面有父母寵著、爺爺奶奶慣著,他們的生活條件是無比的優越,父母也舍不得讓孩子吃苦。
其實,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沒有吃過苦的孩子,就像是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一絲的風雨,稍微遇到一點失敗,往往就會一蹶不振,喪失面對現實的勇氣和信心。有許多這樣的孩子,他們在學校里的成績很優秀,但他們經不起挫折,往往只因為一次考試的失利,或因師長的一句批評,就變得消沉起來。
先賢孟子曾提醒我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一個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遭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的性格堅定。孟子在這里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吃苦耐勞能夠造就堅毅的品格!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沒有遭受過挫折,當他與艱難困苦不期而遇的時候,他就沒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就會很容易被困難擊倒。在逆境中磨煉孩子,能培養孩子的堅強意志。
現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長大,他們缺乏的就是這種“磨難教育”,要使孩子成才,就需要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因此,我們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挫折,以此來鍛煉孩子應對困難的能力。
首先,多安排一些“憶苦思甜”教育。
“憶苦思甜”教育,就是有意讓孩子去吃苦受罪。父母可以把孩子帶到貧窮的農村去,讓孩子在那里與當地人同吃住,感受困難的生活,以此使孩子體會到自己生活的不易,激發他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其次,讓孩子參加一些“危險”的運動。
讓孩子做一些富有挑戰性的運動,鍛煉孩子的膽量。例如,在帶領孩子登山時,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登山的方向和線路,讓孩子自己學會攀援;在游樂場,可以讓孩子自己玩一些驚險刺激的娛樂項目。
最后,對孩子“小氣”一些。
德國的父母對孩子很“小氣”,他們根本不會在穿戴和飲食上像中國父母那么大方。他們不給孩子買名牌服裝,不給孩子吃高檔食品,不帶孩子進豪華飯店。孩子外出游玩,父母只會給孩子帶一些便宜實惠的面包而已。
任何家風的打造都離不開整個家庭全員的參與。也就是說,作為媽媽,我們也應當參與到家風建設中來。譬如上文所說的“憶苦思甜”教育,我們決不能只讓孩子一個人參與,而應當讓整個家庭一起“受教育”。
更重要的是,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要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看到媽媽能吃苦,那么,孩子對吃苦這件事兒自然也就不排斥了。除此之外,作為妻子,我們還應當讓丈夫也參與到“吃苦家風”的建設中來,夫妻倆腳踏實地地經營家庭和事業。我們相信,盡管物質條件已經不需要我們再去吃很多苦了,但如果我們能夠打造出吃苦耐勞的家風來,那么,整個家庭都將會受益!
上一篇:勇于承擔責任
下一篇:勤儉家風代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