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進取的心態,走向成功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很可能一生一事無成:一種是自甘墮落、無所追求的人;一種是那些輕易就覺得滿足,從此不思進取的人。對于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而言,理想教育在他們心底早已根深蒂固,教育專家們所擔心的不再是個人的盲目、無知,而是要考慮怎么幫助他們樹立可行的、實際的目標和理想。
因此,我們說,這一代的年輕人,如果了此一生時仍無所作為,那他多半屬于容易滿足的人。古人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對知識、對自我的一種永不滿足,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最終成就他的偉大。
世界頂尖潛能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在“心靈革命”的課程中,為了證明人類的巨大潛能曾做過下面的實驗:
那是一種赤足從火上走過的課程,在整堂課里,所有的學員都必須面對火紅熾熱的木炭所鋪成的“火路”,然后大膽地赤足走過。對于那些沒有這種經驗的人來說,那是極為駭人的場面,有的人哭叫,有的人腿軟了,更有的人渾身發抖,甚至有人苦苦哀求免去這種“考驗”,不過最終所有的學員還是得走過這條路,因為沒有經歷過這場考驗的人,就無法在隨后的課程中取得最大的效果。
對此,安東尼·羅賓說:“我們當中很少有人有過這樣的經驗,但是有不少人看見過他人赤足走過火路的場面,特別是在寺廟的拜火祭典中。當我們看見別人平安走過火堆之后,總以為是神明在庇護那些人,或是有人預先在火堆中做了手腳,殊不知只要在妥善安排的情況下,人人都能平安走過。”
由于大多數人不了解人體的神奇機能,以無知來接觸那些自己視為可怕的遭遇,便容易陷入畏縮不前的狀態中。當那些研討會的學員在咬緊牙關平安走過火堆后,他們整個觀念會有很大的改變,因為原先認為做不到的事情,竟然可以輕易實現,而且毫發無損。原來,“任何限制都是從自己的內心開始的”。
被無知蒙蔽雙眼、絆倒自己,這種可悲與悔恨想必每個人都曾有過。這并不是因為我們天生愚昧,而是在認識自己、認識事物時途中跑,而沒有盡快地跑到最終。認識自己、把握自己,從而不斷地“修筑”自己,你的事業才能盡快揚帆啟航。在遠行的途中,任何光彩奪目的成就只是邁向事業成功的一小步。
只有不滿足于現在的成就,才能認識到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只走了一小步;只有不滿足,才會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己;只有不滿足,才會渴求下一次更大的成功。
在藝術界,畢加索的的大名無人不知。這位西班牙的著名畫家,活了91歲。而在90歲高齡時,當他拿起畫筆開始創作一幅新畫的時候,對眼前的事物仍然好像是第一次看到時一樣。年輕人總喜歡探索新鮮事物,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他們朝氣蓬勃,熱衷于試驗,從不安于現狀;老年人總是怕變化,他們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寧愿把過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愿冒失敗的風險。可畢加索不是普通人,當他90歲時,仍然像年輕人一樣生活著,不安于現狀,尋求新思路和新的表現手法,所以他成了20世紀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
畢加索生前體驗了從窮困潦倒到榮華富貴的轉變,其藝術作品也經歷了從無人問津到被人高度贊賞兩種境遇。這正是他永遠把現在的成就看作是成功的一小步,滿懷希望地憧憬著下一次的成功,永不滿足、不懈追求的結果。
“球王”貝利在足壇上初露鋒芒時,有個記者曾問他:“你覺得,自己哪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說:“下一個!”當貝利在世界足壇上大紅大紫、踢進一千個球之后,記者又問他同樣的問題,而他仍然回答:“下一個!”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都同貝利一樣,有著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的精神。
對于那些永不滿足、希望人生能不斷實現突破的人來說,人生最精彩的部分永遠是在下一次,在未來。永遠對更遠的未來充滿憧憬,才能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去希望,然后用這種滿懷希望的心態做事,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對話自己
優秀的人永遠把現在的成就看作是一個新的起點,現在的成功只是萬里長征中的第一步;而普通人取得一點成就,就洋洋得意,滿足于現狀。所以,優秀者一步一步從優秀走向卓越;而普通人固步自封,往往坐吃山空。
上一篇:相信奇跡,奇跡就有可能發生
下一篇:笑到最后的人,笑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