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恨晚的音樂知己
李斯特和肖邦都是19世紀著名的鋼琴家。但是,李斯特的名字占據樂壇一席地位的時候,肖邦還沒能有機會登上世界音樂舞臺。
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后,肖邦只身流亡至法國巴黎定居,去尋找藝術前程。年輕的肖邦雖然才華出眾,卻空有大志而無施展之地。為求生計,他只得以教書為生,處境甚為落魄。
一個偶然的機會,肖邦結識了大名鼎鼎的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兩人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卻深為贊賞,那時,一個不出名的外國鋼琴家是很難能在巴黎的大歌劇院演出,但他不忍心看到肖邦這個人才被埋沒,所以就想了一個辦法,幫他贏得觀眾。
有一天,巴黎街頭廣告上登出了鋼琴大師李斯特舉辦個人演奏會的消息。劇場門口人頭攢動,門票一售而空。
紫紅色的帷幕徐徐拉開,燈光下,風度瀟灑的李斯特身著燕尾服朝觀眾頻頻致意。臺下掌聲雷動。李斯特朝觀眾行禮后,便轉身坐在鋼琴前,擺好演奏姿勢。燈熄了,劇場內一片寂靜,人們屏息靜氣地閉上眼睛,準備享受美好的音樂聲。
琴聲響了,悠揚的琴聲時而如高山流水,時而如夜鶯啼鳴;時而如泣如訴,時而如歌如舞。琴聲激昂時,劇場內便響起掌聲;琴聲悲切時,劇場內響起抽泣聲。觀眾完全被那美妙的音樂征服了。
演奏結束了。人們跳起來,興奮地高喊:“李斯特!李斯特!”可燈一亮,大家都傻眼了,觀眾看到舞臺上坐的根本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位眼中閃著淚花的陌生年輕人。他就是肖邦。
人們大為驚愕。原來,那時有個規矩,演奏鋼琴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以便觀眾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李斯特便利用了這個空子,燈一熄,就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
當觀眾明白剛才的演奏竟出自面前這位年輕人之手后,變驚愕為驚喜。劇場內掌聲四起,鮮花一束束地朝臺上飛去。
于是,一位偉大的鋼琴演奏家誕生了,并逐漸為世人所矚目。
上一篇:皮鞭阻擋不了的音樂夢
下一篇:羅西尼在紛亂下的初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