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行動才能成功
在行動中能增強我們的信心,不行動只能留下遺憾。克服遺憾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動。如果你想遺憾,只要等待、拖延、推托就能夠做到。
一位傘兵教練曾說:“跳傘看起來是一項很好玩、很刺激的運動,但讓人害怕的卻是準備跳傘的那段時間。在跳傘的人各就各位時,我讓他們‘盡快’度過這段時間。有很多次,有人因幻想太多‘可能發生的事’而暈倒。倘若不能鼓勵他跳第二次,他就會永遠也當不成傘兵了。跳傘的人拖得愈久愈害怕,就愈沒有信心去跳了。”
“等待”也會折磨各種成功人士,讓他們變得精神疲憊。
《時代周刊》曾經報道,著名新聞播音員愛德華·慕羅先生在播音以前總是滿頭大汗,然而,一旦開始播音之后,他所有的恐懼就都消失了。
許多老牌演員也有這種經驗,他們認為,治療舞臺恐懼癥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動”,馬上進入角色就可以消除所有的緊張、恐怖與不安。
行動可以治療恐懼。有一天晚上,我去拜訪一位朋友,朋友五歲的兒子已經上床半小時了,卻突然大聲哭了起來。
原來小男孩剛才看了一部科幻片,害怕片中的綠色怪物跑過來抓他,所以才放聲大哭。
他父親的做法很特別。他并不說“不要怕,孩子,沒有什么好怕的,趕快睡覺吧”,而是以一種積極的辦法來安慰。
他有模有樣地表演了一陣,接著走到每一扇窗戶跟前,看看窗戶關好沒有,最后又拿了一把玩具手槍放在孩子的枕邊說:“畢里啊!有了這把槍,那怪物就不敢靠近你了。”小家伙聽了很放心,幾分鐘就睡著了。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醫生對待病人的辦法。醫生對于那些靠吃藥才能入睡的病人,都給一種沒有任何作用的溫和藥物服用。服藥的這個動作會使他們感到比較舒服,即使藥片沒有任何藥效,也能夠讓他們安然入睡。
一般人應付恐懼最常用的方法就有很多讓人思量的。
我曾經跟推銷員在一起,他們經常怯場,甚至連最老練的推銷員也是這樣。他們為了克服自己的恐懼,往往在客戶家門外徘徊,要不然干脆找個地方一杯又一杯地喝咖啡,來緩解自己的壓力。
可是,這樣做根本沒有一點兒效果。克服這種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去做”。
你害怕給別人打電話,那就趕緊打,你的恐懼便會一掃而光。如果你遲遲不行動,你會愈來愈不想打了。
你是否不敢做一次全身健康檢查?只要你敢去,所有的疑慮就會消失。你可能什么問題也沒有,萬一有,也可以及早治療。然而不去檢查的話,就會天天擔心下去,直到真正生病為止。
你是否有勇氣和領導討論問題?馬上找他討論,這樣才會發現根本沒有那么可怕。
希望你能增強自信心,用行動來消除緊張與恐懼。
有一個只是空談卻沒有作品的作家說:“我的苦惱是日子過得很快,卻總是寫不出像樣的東西。”他說:“你看,寫作是一項很有創造性的工作,要有靈感才行,這樣才能寫出好的作品。”
說實在的,寫作確實需要創造力。
另一個暢銷書作家是這樣總結成功經驗的:“我有不少東西必須按時交稿,因此不管怎樣都不能等到有了靈感才去寫,那樣根本不行。一定要想辦法發揮精神力量。我的辦法一般是這樣的——”
這位暢銷書作家說:
我先靜下心來坐好,拿一支鉛筆,想到什么就寫什么,盡量讓自己放松,我的手先開始活動,用不了多久,我的心便靜了下來,便已經文思泉涌了。當然,安靜的時候也會突然心血來潮,但這些只能算是紅利而已,因為好的構思都是在進入工作狀態以后才能發揮出來的。
用行動引發行動
我認為,每一個行動前面都有另一個行動,這是一個被很多人認同的道理。大自然沒有一件事情無須行動就能夠自己完成,即使我們準備幾十種機械設備,也離不開這個道理。
你家里的室溫是自動控制的,但是你必須采取行動,先選擇溫度才行;只有換了擋之后,你的汽車才能全自動變速。
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于我們的心理,先使心情平靜下來,才能理順思路,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
有一家推銷機構的經理曾向我解釋,他怎樣訓練推銷員用自動反應的方式工作,并獲得很大成就。
他說:“每一個推銷員都很明白,挨家挨戶推銷時心理壓力很大。早上進行的第一次應該很困難,就算資深推銷員,也有這種困擾。他知道每天多少都會遇到一點兒難堪。但是仍舊有機會爭取到不少生意。因此,早上晚一點出去推銷沒什么不可以。他可以多喝幾杯咖啡,在客戶附近多徘徊一下或做點其他事,來拖延對客戶的第一次拜訪。”
“我用自動反應的方式訓練他們。我對他們解釋,開始推銷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馬上開始推銷,一刻都不要猶豫,要有說干就干的精神才行。應該這樣做:把汽車停好,拿著你的推銷品直接按響戶門的門鈴,微笑地向對方問候,并開始推銷。這些都必須像條件反射一樣自動進行,根本用不著多想。這樣,你的工作很快就能夠開展起來。在你下次到客戶家的時候,心態就會開朗起來,業務水平會大大提高。”
有一位幽默大師曾說:“每天最大的痛苦是離開溫暖的被窩走到冰冷的房間。”
他說得很正確,當你躺在床上,認為起床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情時,它就真的變成一件困難的事情。即使這么簡單的起床動作,如把棉被掀開,同時把腳伸到地上,感受到冬天里陣陣的涼意,你起床的心也退卻了。
那些大有作為的人物都不會等到精神好時才行動,而是推動自己的精神去做事的。
在這里,我想告訴你兩個不錯的辦法:
第一,采取與你的自動反應相反的辦法,去做那些繁雜的事務。
不要想它不好的一面,什么都不想,直接進入狀態,一會兒工夫,就能完成了。
大多數的妻子都不喜歡洗碗,我的母親也一樣。但她卻有一套應付的辦法,以便有時間做她喜歡做的事。
她離開飯桌時,洗碗的動作已經開始了,幾分鐘就能搞定。把空盤子拿來,在她完全沒想到洗碗這個工作時,這種做法不是比等著洗一大堆攢了很久的盤子更好嗎?
今天就開始鍛煉自己,先找一件你最厭煩的工作,在還沒想它的討厭之前就馬上行動,這是消除煩躁心情的最好方法。
第二,把這種方法應用到設計新構想,擬訂新計劃,解決新問題,以及所有需要仔細對待的工作上。不能等你的精神來推動你去做,要推動你的精神去做。
為了讓你達到一個好的效果,這里有個辦法,用一支鉛筆和白紙去計劃。鉛筆是使你集中注意力最好的工具。
倘若要從“布置豪華、設備完善的辦公室”跟“鉛筆與紙”中任選一項來提高我的工作效率,我寧肯選擇鉛筆與紙。因為用鉛筆與紙能夠把精力集中在某一具體的事情上。
把自己的計劃寫在紙上時,你的精力會自動集中在上面。因為我們只能全神貫注,何況你在紙上寫東西時,也會同時將它們寫在心里。如果把相關的想法同時寫在紙上,你就可以記得更久、更準確。這個方法已經得到了很多人的證實。
這個習慣你一旦養成,即使在異常吵鬧的環境中也不會受到干擾。當你思考時,應該把所想的記錄下來,那樣,你的靈感立刻就會來了。這實在是個好辦法。
做事必須當機立斷
“現在”這個詞對成功而言是極為重要的,而“明天”“下個星期”“以后”“將來某個時候”或“有一天”,都是“永遠做不到”的同義詞。有很多好計劃都落了空,只是因為你沒有說“我現在就去做,馬上開始”,說的卻是“我將來有一天會開始去做”。儲蓄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沒有人會認為儲蓄是件壞事。雖然一定的儲蓄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表示每個人都按照計劃去儲蓄。許多人都想要儲蓄,只是沒幾個人能做到罷了。這里是一對年輕夫婦的儲蓄經歷:
比爾每個月的工資為1000美元,然而每個月花費掉的差不多也要1000美元,剩不了多少錢。夫婦倆都很想儲蓄,但是他們經常會找些理由拖延,他們總是說:
“加薪以后馬上開始存錢。”
“分期付款還清以后就……”
“下個月就要……”
“明年就要開始存錢。”
……
最后還是太太決定要存錢了,她對比爾說:“你好好想想,到底是否需要儲蓄?”
比爾回答:“當然要啊!只是現在省不下來呀!”
只是太大決心已定,她接著說:“已經這樣想了好幾年,因為總是認為存不下來,所以才一直沒有儲蓄,從現開始,要認為我們可以儲蓄。我今天看到一個廣告說,如果每年存1000美元,15年以后就有15000美元,外加6000美元的利息。廣告又說,‘先存錢,再花錢’比‘先花錢,再存錢’容易得多。一旦你真想儲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來,不可再動用。我們先艱苦一下,只要我們真的那么做,我們就一定有存款的。”
比爾夫婦為了存錢,起先幾個月自然吃盡了苦頭,他們盡量減少開支,才有了一些存款。現在,他們認為,存錢跟花錢一樣好玩。
有沒有打算給一位朋友寫信?如果有打算,你現在就該去寫。
是否想到一個對于生意大有幫助的計劃?如果想到了,就立刻行動起來吧!要永遠記住富蘭克林的話:“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今日事,今日畢”。
今日的事不要拖到明日,中國有句古話:“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倘若你一刻也不忘記“現在”,就能做很多事情;如果常想“將來有一天”或“將來什么時候”,那樣的人不會有什么成就。
精神散漫,將使你一事無成
你應該知道大學生怎樣準備功課。例如湯姆的計劃就很好,他打算用一個晚上集中精力看點浪費腦筋的書。
然而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準備7點開始看書,但是由于晚飯吃多了,想看會兒電視消遣一下。
他本來只想看一小會兒,誰料他被節目的情節給吸引了,只好繼續看完,兩個小時的時間就這樣浪費掉了。
9點的時候,剛想坐下看書,他卻又想給女朋友打個電話聊聊,與女朋友當他走到書桌旁時,忽然見到院子里有人打乒乓球,他不禁一時興起,于是,他又打了一個小時的乒乓球。
打完球后,他已經全身是汗,就去浴室洗了洗。
接著,他又有點累,覺得應該小睡片刻。
可后來,他又感覺到有點餓了,所以還要吃點宵夜。
這個原計劃好好看會兒書的愿望就這樣浪費掉了,最后在凌晨1點鐘,湯姆才打開書。
但這時他已經看不下去了,因為實在太困了,便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他對教授說:“我渴望你再給我一次補考的機會,我下次一定會很用功,為了這次考試,我昨天晚上看書看到半夜1點才睡覺啊!”
像湯姆那樣患有“過度準備癥”的人,還有很多很多,如推銷員、主管、工人、家庭主婦等,他們總是晃悠半天以后才想干點正事。他們經常采用的過度準備包括閑談、喝咖啡、削鉛筆、閱讀書報、處理私事、清理文具、逛街等一系列瑣碎的小事。
我有一個辦法能夠使你戒掉這個毛病。那就是不停地告誡自己:“我現在很好,要馬上行動,再拖延就誤事了。我應當把全部時間和精力用在正事上。”
一家機械公司的主管體會到:“我們這一行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想辦法增加‘能想又能做的人’。我們的生產與行銷體系中,沒有一件事是不能改善的,也就是說都可以做得比較好。我可沒有說目前大家做得不怎么樣,他們的確都盡力了。然而像所有進步的大公司一樣,我們也很需要新產品、新市場以及新的辦事程序,這要靠積極主動又能干的人來實現,這些人都是富有責任心的好員工。”
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行為,它是沒有人要你去做什么,你就不由自主地做好了。那些積極主動的人,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做得很好,而且能馬上進入高層次的行列。
一家制藥公司的研究主任告訴我,他如何獲得這個職位。他的例子正好可以說明主動性的重要作用。
“五年前,我忽然有一個想法。當時我的職位偏重于宣傳工作,負責聯絡藥品批發商。當時我們所掌握的客戶資料很少,但這正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東西。我跟同事談起市場調查的想法時,他們都不予理睬,因為有關的管理人員不了解它的關鍵性。”
“因此我向老板陳述了我的想法,他終于沒拒絕我的要求,讓我每個月都要交一份‘藥品行銷事宜’報告,盡量搜集相關的資料。后來,另外幾個同事也跟著行動起來了,一年以后,公司要我放下原先的工作,一心去做這些事情。其他事情,你們已經看到了,比如我現在有兩個助理、一個秘書,我的薪水也是五年以前的三倍。”
上一篇:勇敢地追求理想
下一篇:因為深愛,所以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