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
生活中的你,隨著年齡的增長,是否有這樣的感覺:以前覺得一個人吃飯逛街很難為情,但現在卻無比享受;如果有人打電話約你,你寧愿拒絕,你不喜歡呼朋喚友、推杯換盞。你可能會納悶,也許會感嘆,大概是真的老了吧……其實,這種寧愿“孤單”的心理狀態,就是認識到了獨處的妙處。正如那句話說的“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這句話可理解為:真正的孤獨是一種真實的自我,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也許內心憂郁卻并不空虛,是一種自我和本我的狂歡。而空虛的人,害怕孤獨,一刻也靜不下來,只能在與人交往和“狂歡”中忘卻自我、麻痹自我。
這里的“孤單”與“狂歡”有反向思維的意境,包含樸素、朦朧的哲學理念。如果一個人的心態良好,即使孤單,也能把它當作一種自我的完全釋放;而一個心態處于低潮的人,即使他被歡樂包圍,卻依然會感到莫名的孤單。
的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多了,有時就寧愿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而獨處的此時此刻,或許正是沉浸在一場放蕩不羈的思想“狂歡”之中……其實,這也是成熟的標志之一——越來越享受獨處。
劉女士開了一家公司,很多事都需要她親力親為,大到公司發展規劃的制訂,小到公司的財務問題。更讓劉女士感到心累的是,她幾乎每天都要應酬客戶,于是,不停地吃飯、喝酒、談判,讓她感到厭煩,甚至恐懼。
有一段時間,她的胃病犯了,醫生建議她不要在外面吃飯,于是,她決定給自己放一個星期的假,調理下身體。
這一周,她開車回到農村的老家。
老家是個靜謐的地方,清早起來,她聽著潺潺的流水聲、空谷中鳥兒的啼叫、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那些所謂的客戶、訂單、酒桌等都拋到腦后的感覺真好。
從那次以后,劉女士每周都會花上半天時間來自己的“秘密基地”調節一下自己的心情。偶爾,她也會帶上好茶,坐在河邊,什么都不想,就一個人,什么都不做,她很享受這樣的寂寞。
的確,生活中,很多人都和劉女士一樣,因為工作、因為生活,不得不四處奔波,硬著頭皮在喧囂的塵世中闖蕩,長時間下來,他們疲憊不堪、精神緊張,卻不知如何調節。其實,如果我們能擠出一點時間獨處的話,享受孤單的樂趣,那么,我們的心情也會得到舒緩。
有句話叫“平日越熱鬧,獨處越重要。生活越慌亂,獨處越困難”。的確,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過一段路,沒有人可以真的陪你一輩子。其實獨處并非孤獨,更不是別人眼中的凄涼。有時候我們選擇一個人去做一些事,并不是因為沒有朋友陪伴,而是更遵從自己內心的喜好,更喜歡自我對話、自我了解的過程。
當你真的找到自己的節奏,你會發現從獨處中得到的內心喜悅,并不比從眾人熱鬧中得到得少。
一個人安靜地待著的時候,更容易想明白一些道理,你會發現其實對于某些決定你并非需要別人的意見,你會發現對于某些事情,你內心深處早就有了答案。
其實,和任何人傾訴都不比與自我對話來得更徹底、更清醒、更舒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讀懂自己比表達自己更重要。
有人說,我們的一生需要學會很多技能,如何在孤單中狂歡似乎也是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因為真實的靈魂自由都是在獨處中完成的。其實,細細想來,絕大部分人都在逃避和擺脫孤單,都希望被眾星捧月,都希望歡歌笑語,但我們更要明白的是,孤獨才是人生的常態,相比學會與他人相處,我們更需要學會的是如何與自己相處。所以,孤單并不是一件壞事,我們每個人也都擁有孤單的權利,孤單更是一個人的狂歡,可以讓思想天馬行空,可以讓舉止無拘無束,可以讓言語無所顧忌,可以讓行為回歸自然。享受孤單,才能擺脫世俗的羈絆,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甚至一幅傳世畫作、一曲美妙旋律、一首雋永詩詞、一個奇思妙想、一篇驚駭文章,都有可能是孤單之后的杰出之作。
上一篇:在快樂與發展之間找到平衡
下一篇:寧缺毋濫,別因“寂寞”而進入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