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別人,其實是放過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發生這樣的事:親密無間的愛人、曾經肝膽相照的朋友、共事的同事,無意或有意做了傷害你的事。你是選擇寬容他,還是悄悄訣別,或報復對方?有句話叫“以牙還牙”,當人們被人欺騙或者傷害的時候,似乎后兩者更符合人們的心理。但你想過沒有,你這樣做,難道真的能發泄內心的不快?“冤冤相報何時了”,你這樣做,怨會越結越深,仇會越積越多,你自己也會為之付出沉重的心理代價:寢食難安,放不下那所謂的仇恨。那么,既然如此,為什么不放過自己的內心呢?如果你能表現出自己大度能容的大家風范,即使受到了“切膚之痛”,依然能慷慨地寬容對方,你的形象瞬時就會高大起來,你的寬宏大量、光明磊落就會使你的精神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對方也會被你的人格力量所折服,重修舊好的友誼對于彼此來說,也顯得彌足珍貴。
的確,人世間萬般仇恨,皆源于仇恨者本身,能引導其脫離仇恨的明燈,也唯有那顆始終不忘自我救贖的心。如果你不學會原諒,就會活得痛苦、活得累。原諒是一種風度,是一種情懷,原諒是一種溶劑,一種相互理解的潤滑油。原諒像一把傘,它會幫助你在雨季里行路。有時候,原諒對方,其實也是救贖自己。
當然,你在心里是否原諒別人的錯誤,對于對方來說并沒有多少影響,而對于你來說,則不同。如果你不原諒,選擇繼續怨恨、糾纏等,那么,痛苦的就是你自己,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內心解脫,那么,你就應該選擇原諒。實質上,這也只是個心理轉換的過程,也就是把自己的心靈從別人帶給你的傷害和不快中解脫出來。
當然,要做到豁達包容,也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同是一朵花擺在面前,會有“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感懷,也會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春泥更護花”的深刻。同是一輪明月掛在夜空,張若虛會吟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思索,李太白會嘆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鄉愁。你能苛責寄人籬下的林妹妹的傷懷?你能否認落紅護花的事實?你能責怪張若虛是無病呻吟?你能不屑太白的鄉情?恐怕都不能。同樣,對于他人的過錯,在我們看來,可能令人無法原諒,但如果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可能你會發現,原來也是情有可原。
第二,自己的注意力從別人的錯誤身上轉移,而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其實,我們自己都清楚,我們無法原諒別人,只會對我們自身產生影響,我們會變得憤懣、痛苦,而對方卻沒有這樣的感受。如果我們懂得愛惜自己,那么,就要懂得原諒,生氣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折磨。是否原諒,表面上看是個包容和胸襟的問題,其實,它是一個懂不懂得自愛的問題。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高速運轉的社會當中,我們必定會受到別人的很多欺負、傷害、冤枉,但我們千萬不要傷害自己。
從另外一方來說,對于犯過錯、已經悔過自新的人,如果我們不懂得寬容他們,而是繼續以一種另類的責備的眼光看待他們,給他們貼上“罪人”的名片,全盤否認別人的同時,你得到了什么?選擇原諒,情況會循一條神奇的軌跡轉變。當我們改變了,別人也會跟著變。我們改變待人的態度,別人也會調整他們的行為。在我們修訂對事物觀點的同時,別人也會隨著我們的新期望做出反應。
總之,寬容是一種美德,是對犯錯誤的人的救贖,也是對自己心靈的升華。不要總是想著對方如何得罪了你,給你造成了多少的損失,想想對方是不是值得要你去如此發火。他是故意的還是無心的?平日待你如何?給對方一個機會,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對于一些人,原諒,遠遠要比懲罰來得有效。也許對方只是一時的失誤,也許只是一閃而過的歪念,人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寬恕他人就是救贖自己!
上一篇:半途而廢是最大的失敗
下一篇:只有堅持自我,才能活出自己的真實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