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項終身事業
作家史鐵生曾經說過這么一句有點粗俗卻很正確的話: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于人與豬之間的差別。他的這句話乍一聽難以理解,實際意思卻很明了。任何一個人與一頭豬之間的基因差別都可以說是恒定的,可以有具體數值量化的。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卻是不一定的。不同經歷的人會有著難以想象的差別,即便有著相似的經歷,如果遇到不一樣的環境與發展,他們之間能夠產生的差別也有可能大到超乎你的想象。而造成這巨大差別的因素,除了環境與經歷,學習可以說是一項首當其沖的因素。
從古自今,絕大多數的人才都喜歡以千里馬自居,渴望能夠遇見為自己提供機遇的伯樂。而縱使自己真的是一匹千里馬,即便擁有再良好的基因和優勢,在沒有遇到伯樂以前,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學習和鍛煉用以維持與鞏固曾經的本領,最終的結果也很有可能是遺忘本領而帶來的失敗。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這樣的情況總是很常見:一個平日就不懂得學習,不懂得努力、不思進取的人,即便后來真的遇見了能夠改變他命運的機會,他也難以抓住,只會讓機會從他手中白白溜走。反之,一個越是喜歡學習的人越是努力,越是能夠依靠持之以恒的學習取得進步,最終,他擁有的選擇就會越多,他能把握的機會也就越多。如此的良性循環在別人看起來,就會覺得他的運氣一直都很好。其實,人生總是很公平,很多你看來的好運不過是別人辛苦學習積攢而來的噴發。這樣的道理其實就正如龍應臺曾經在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信中說過的: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并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力。你可以自己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只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義的時候,你就會有成就感。而當你的工作能夠給你時間,而不是剝奪你的生活的時候,你就會擁有更多的尊嚴。而成就感和尊嚴,最終會給予你人生最大的快樂。
生活中的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這么說:為什么有些人這么幸運,總是能收到上天的青睞,而我卻被逼得走投無路?問出這種話的人通常從來不會懂得反思自己,更不要提每日的學習進步。他只看到別人自帶幸運的光芒,卻不曾想每個人的幸運其實不過是常年學習積累之后的厚積薄發。每年大學畢業季的時候,擅于學習者與不擅者之間的差距會更加明顯。你會聽到有人在抱怨自己剛畢業就失業,求了十幾年的學,到頭來連自己都不能養活,人生的路仿佛越走越窄。而有的人卻在開心于一畢業就收到了諸多大企業拋來的橄欖枝,他們認真地對待每一份工作,并且從不忘記通過努力學習來充實自己。只需幾年的時間,他們就能和身邊不懂學習、不思進取的人拉開相當大的差距,成了別人眼中的佼佼者。
人生就是這樣,人與人之間很容易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道理其實很簡單:當你沉迷在游戲中的時候,別人正在擴展人脈;當你在床上拖延的時候,人家早已出門跑步鍛煉了;當你在抄論文的時候,別人正在勤奮地做課題調研;你在花時間追劇、打游戲,人家在學習與進修;你在浪費自己的時間應付工作,別人在不斷地創新學習新技能;你在花精力抱怨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別人卻在想辦法解決問題,讓人生更美好;你在得過且過,別人卻在精益求精。本就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更加的努力,你又有什么理由去抱怨自己的運氣比不上別人?你又有什么理由去為你的失敗找借口?
學習是一件別人無法代勞的事情,個中的辛苦只能你自己去承擔。同時,學習也是一件別人無法分享的事情,自己學到的勞動成果別人也無法搶奪。只要你舍得投資,將所有的碎片時間用于學習,長此以往,你就能夠學到比別人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好的方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像富蘭克林曾經說過的:“花錢求學問,是一本萬利的投資,如果有誰把所有的錢都倒進了腦袋中,那就絕對沒有人能把它拿走了。”請你牢記: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不論在什么時候,學習都值得我們堅持一生。
上一篇:始終做自己,別太在意別人的目光
下一篇:學習永無止境,才能更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