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島一生衛海疆
當夜幕降臨,他和燈塔相擁而眠,用奉獻點亮這片孤寂的島嶼;當天際初醒,他和海潮相依相伴,用忠誠守衛這座前哨的陣地。他是黑暗間那束微亮的光點,是風暴里那抹從容的背影,是海面上那面鮮艷的紅旗,是歲月中那根頂天立地的棟梁。他就是祖國的好兒子,海疆的好戰士,人民的好榜樣——王繼才。
1960年8月的一個夜晚,在江蘇省灌云縣魯河鄉的一戶農家里,傳來了陣陣嬰兒的啼哭聲。父親王金華把剛出生的孩子抱在懷里,朝產后虛弱的妻子笑了笑,說:“是個男孩,就叫王繼才吧!”
父親給他取名繼才,是希望他長大后成為一個有用的棟梁之材。正如父親期盼的那樣,小小年紀的王繼才勤勞善良,樂于助人,樣樣勞動都在行。不僅如此,王繼才還早早在心中立下了“長大后當兵,保家衛國”的宏偉志向。
18歲那年,王繼才懷揣著兒時的夢想,帶著滿腔熱情想要報名參軍,卻未曾料到年邁的父親突發疾病,需要他在床邊守候。考慮到弟弟妹妹還小,他是家里除了父親以外的唯一勞動力,王繼才不得不收起了剛剛填寫好的入伍報名表,放棄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參軍夢,挑起了家中最重最難的擔子。后來,王繼才作為符合年齡和相關條件的青年,被灌云縣人民武裝部編入了民兵連,成為了一名民兵。當天,王繼才一手攥著通知,一手抱著新發的民兵制服,激動得一夜未睡。
當上民兵之后,王繼才積極參加訓練,主動承擔執勤任務,他吃苦耐勞,爭做表率,很快就擔任了民兵營長職務。1986年,是王繼才成為民兵后的第8年。在這特殊的一年,26歲的王繼才迎來了人生中一個特殊的任務——守衛開山島。
初次接到這個任務,王繼才猶豫不決。去,割舍不下家里體弱的父母、賢惠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兒。而且他聽說開山島上遍地都是大老鼠,無電無水,怪石嶙峋,時有狂風驟雨,是出了名的“水牢”。曾經有許多人因為實在無法忍受島上惡劣的環境和生活的艱難而跑了回來。如果不去,王繼才覺得自己辜負了組織的信任,辜負了國家的期望。況且,開山島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不管怎樣,總要有人去堅守。民兵也是兵,當初自己立下保家衛國的志向,難道在此刻要選擇臨陣脫逃嗎?王繼才找到了曾為革命事業奮斗過的父親和二舅,三人進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談,經過慎重的思考,王繼才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去!
為了不讓妻子王仕花擔心,王繼才悄悄地收拾了兩身換洗的衣裳,帶著組織給他準備的口糧,趁著天還沒透亮就離開了家,踏上了前往開山島的路途。回憶起登島第一天的情形,王繼才一直心有余悸,他曾回憶道:“到處都是耗子,滿山都是,心里頭當時就慌了。風一刮來,浪轟隆轟隆的,因為害怕,汗毛一炸一炸的。”王繼才在島上待了不到1小時就想離開了。可這是國家和組織上賦予的光榮職責啊!想到這兒,王繼才咬咬牙忍了下來。烈日之下,亂石之上,我們看到了一位年輕的民兵戰士,用堅忍袒露出自己對祖國的一片赤誠之心。
王繼才孤身守島的日子非常艱難,他不僅要面對惡劣的環境,還要忍受無盡的孤獨。正當所有考驗像潮水般一遍遍拍打著王繼才時,王仕花來了,目光所及之處,她看見的是一個枯瘦的“野人”,那就是她的丈夫王繼才。看到丈夫受苦的模樣,王仕花既生氣又心疼,把王繼才拉到一邊又打又罵后憤然離開。看著妻子離去的背影,王繼才心如刀割,一邊是保家衛國守海疆的神圣使命,一邊是妻子的不理解,他何嘗不想兩邊周全啊!
一段良緣,情投意合,相扶相持,難舍難離。王仕花不愿意心愛的丈夫獨自忍受苦難,在勸說王繼才回家無果后,王仕花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舉動——辭去代課教師的工作,放棄轉正的機會,跟隨丈夫上島。王仕花說:“他守著島,我就守著他,哪怕是守一輩子。”相較于孤身一人的煎熬,兩人做伴的日子帶給了王繼才心靈上的慰藉。兩個人一座島,看上去是一段情意滿滿的故事,背后卻是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開山小島夫妻哨,聽起來甜蜜浪漫,實際上卻飽含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烈日當空,驚濤拍岸,亂石嶙峋,峭壁懸崖。在什么挑戰都有、什么供應都無的開山島上,王繼才和王仕花過上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儉樸生活:升旗、巡邏和種植樹木。
每天早上5點,王繼才夫妻倆準時在島上舉行升旗儀式。王繼才負責展開國旗,喊一聲響亮的“敬禮”,身材矮小的王仕花站得筆直,仰著頭行注目禮。雖然沒有奏樂,也沒有整齊的隊伍,兩個人的升旗儀式卻格外莊嚴肅穆。這樣一場特殊的升旗儀式持續了32年,王繼才和王仕花從來沒有因為生病或其他原因耽擱過一天。王繼才說:“別看這島小,可它是我們祖國的海疆,守島就是守國門。島再小,也是國家的領土。島上插著國旗,別人就知道有人守著。國旗是國家主權的象征,島就是國,旗幟就是陣地,我要讓國旗永遠在島上高高飄揚。”為了讓島上永葆國旗的顏色,王繼才夫婦自費購買了200面嶄新的國旗;為了保護國旗不受風吹雨打,王繼才頂著呼嘯的臺風,冒著生命危險將國旗護在懷中。可見,國旗在夫妻倆心中的意義非凡,也因為國旗的存在,夫妻倆的守島生活有了非凡的意義。
當五星紅旗在開山島的上空飄揚,王繼才夫婦就開始了島上的第一次巡邏。他們來到哨所觀察室內,用望遠鏡掃視海面,看有無過往船只,檢查島上的自動風力測風儀、測量儀是否正常。晚上7點,夫妻倆拿著手電筒再次巡邏。結束后,他們就返回宿舍,點上一盞煤油燈,仔細填寫當天的海防日志。32年,一麻袋的巡島日志讓開山島的每一天都有據可查。此外,經常會有一些走私和偷渡分子上島。面對不法分子的威逼利誘,王繼才夫婦毫不畏懼,及時報告,并同他們進行堅決的斗爭。
王繼才和王仕花剛上島時,周圍一片荒蕪,沒有樹木,更談不上生機。為了改變枯燥的生活,夫妻倆專門從陸地運來泥土和種子,開荒綠化。奈何島上惡劣的生存環境,多數樹木都無法存活。只有苦楝樹的種子深深扎根地下,努力向上生長。風吹雨打,寒來暑去,如今幾十棵苦楝樹在島上頑強生長,開出了美麗的信仰之花、忠誠之花、奉獻之花。它們仿佛專門為這座小島而生,像王繼才夫婦一樣,默默地守衛著祖國遼闊的海疆。
身為民兵,王繼才盡職盡責,用“民”的純樸,擔起了“兵”的責任。他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愿意為祖國犧牲、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給所有人樹立了勞動和奉獻的典范。但是,身為兒子、丈夫、父親,他虧欠家人的卻是太多太多。
為了堅守責任,王繼才差點兒讓懷孕的妻子命喪海島。1987年7月,是王仕花快要臨產的日子,因為島上天氣突變,王繼才來不及送妻子去岸上的醫院。眼看著妻子就要分娩,疼得難以忍受,他開始懊悔自己為什么要把妻子留下。不知所措之際,王繼才突然想到鎮武裝部部長的家屬就是婦產科醫生,或許她有辦法。在部長家屬的遠程指導下,王繼才用自己的雙手為王仕花接生。當兒子的第一聲啼哭響起時,拿著剪刀的王繼才松了一口氣,兩腿發軟,一屁股癱坐到地上。
為了堅守責任,王繼才錯過了父母臨終前的最后一面。1998年,王繼才的父親王金華病重住院,因為重要的執勤任務,王繼才不能及時請假回家照顧病重的老父親。等到執勤結束,王繼才趕回家時,父親已經去世了。同樣的事情在2012年再次發生,母親溘然長逝,王繼才也沒能再見上母親臨終前的最后一面。
為了堅守責任,王繼才沒能親自為大女兒披上嫁衣。長年守島,讓王繼才錯過了孩子們的成長:家里的情況特殊,大女兒王蘇10歲起就一直擔負著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的責任。出于愧疚,王繼才對女兒承諾,等她出嫁時,一定要回家為她辦一場風風光光的婚禮,一定要親眼看著她出嫁。可王蘇婚禮那天,王繼才再一次因為執行戰備任務食言了。
為了堅守責任,王繼才曾被妻子不理解,曾被兒女埋怨過。但他從未動搖堅守孤島的信念。他的忠誠,他的奉獻,他不怕吃苦、舍家為國的精神,逐漸獲得了家人的理解和認同,兒子王志國在父親的影響下,也投身到了祖國的國防事業中。
32年的堅守,王繼才仍記得父親的叮囑:“守島就是守國,你一定要給我守好了,不能丟我們老王家的臉。”也無法忘記當年自己對政委的承諾:“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一定把島守好,直到守不動為止!”
32年的風霜,吹不熄的是他共產黨員的初心,澆不滅的是他勞動奉獻的堅守,道不完的是他漫長歲月的艱苦,訴不盡的是他保家衛國的志向。
2018年7月27日,王繼才在執勤時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去世,終年58歲。他的生命就這樣定格在上島后的第32年零13天,定格在那段他來回走過無數遍的臺階上。王繼才一生清貧,留下的東西很少,190面被風雨洗禮過的國旗、40多本海防日志、1部手搖電話機、20臺聽壞的收音機、10多盞用壞的煤油燈,這就是他最后的遺物。
2019年,王繼才夫婦當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評選組委會給他們的頒獎辭是:“浪的執著、礁的頑強、民的本分、兵的責任。島再小也是國土,家未立也要國先安。32年駐守,三代人無言付出,200面旗幟,收藏了太多風雨。濤拍孤島岸,風頌赤子心!”
王繼才用忠誠兌現了對祖國的承諾,他的生命在歲月中閃閃發光。
上一篇:響應時代號召,書寫西遷史詩
下一篇:守講臺 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