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
孟子日:“生我所欲,義重于生,舍生而取義可也。”嗚呼!人之所甚畏者死也,義之所在,死有不足畏者。惟不畏死之人,可以成天下之大義,立天下之大節,享天下之大名。
名與謗常相隨,因名獲謗,因謗獲名,雖韓退之猶是也。原毀曰:“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非因名獲謗歟!進學解曰:“動而得謗,名亦隨之。”非因謗獲名歟!有名而有謗,不若無謗而無名。古之哲士必避名,非避名也,乃避謗也。
君子小人不難見,即其報施之間而觀之,則肺腑之隱,洞然不可逃矣。陳平受賞,則不忘魏無知;白敏中得志,而擠李德裕:君子小人之用心,其厚薄如此。
賈誼過秦論,班固公孫弘賛,韓退之進學解,真文中之杰也,予少時誦之至熟,今為昏忘(四庫本作愚。)所奪,心能記之,口不能道,聰明不及于前時,宜古人之興歎也。賈誼賦過相如,揚子云不知也;柳子厚平淮西,雅過韓退之,子厚自能知之。子厚之文,溫雅過班固;退之之文,雄健過司馬子長;歐陽公得退之之純粹,而乏子厚之奇;東坡馳騁過諸公,簡嚴不及也。
唐、宋之文,可法者四:法古于韓,法奇于柳,法純粹于歐陽,法汗漫于陳坡。余文可以博觀,而無事乎取法也。
上一篇:讀進學解
下一篇:待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