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浪又一浪
綠在巖上
白在浪間
黑色在激流中翻卷
羽翼般落下的水聲
水之墻
巖之墻的
撞擊與震撼;
之后—
潮漲潮落之后
高高地
高高地屹立在碧波上方
潮水悠然退去
舊巖依在
新巖
沖出了霧浪。
(湯潮 譯)
【賞析】
《海巖》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強硬的意象。加拿大當代詩歌的主題,無法擺脫對本土美麗奇異的自然風光的記錄,也可說是加拿大的文藝作品被本土的神奇所征服。這種壯闊的出現,反映了加拿大人民極強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以及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斯密斯的《海巖》在繼續傳遞傳統話語的同時,也帶來了蒙特利爾文學社的時代精神。
詩篇開始,一場交響樂已經演繹到高潮。海水沖刷著巖石,一浪猛過一浪,雙方殊死格斗。海水擊打著還未倒下的巖石,意猶未盡地退去,籌備第二次的全新攻勢。綠色的巖石和白色的泡沫好像兩面旗幟,其鮮艷的顏色對立彰顯著各自針鋒相對的立場。在激流中“翻卷”的黑色,是兩者交鋒的時刻,多少死亡、多少勝利卷入其中,有人損毀,有人增益。一場雄偉的戰斗,文字的無意識里面總會帶上古希羅神話時代戰爭的優雅。“在激流中翻卷”的黑色和“羽翼般落下的水聲”,所帶來的強大的美學張力,使剛硬與堅韌的沖突在對抗中進入美的和諧。它們是墻,它們也都是水,它們糾纏搏斗著,相互仇恨,又相互感激,撞擊著,帶來震撼。
硝煙散去之后,緩緩地潮漲潮落之中,巖石依舊高傲嚴肅地挺立在那里,“高高地屹立在碧波上方”。面對悠然已逝的海水,戰勝苦難的巖石似乎愈加坦然、寬容。舊巖經過歷練之后,強大、偉岸,然而,磨難所帶來的最美麗的景觀卻是:“新巖/沖出了霧浪”!詩人用大氣、壯闊的筆調書寫了海浪拍擊巖石的景觀,海浪一向被認為是侵蝕巖石的罪魁禍首,然而在詩人看來,苦難的沖擊也促使了新生命的誕生,從而從全新的角度闡發了破壞與重建的關系這樣一個話題,那波濤洶涌的大海與堅強無比的巖石代表了大自然那種毀滅與創造合為一體的力量。作者充分表達了對這種“不和諧美”的敬畏之情。不僅如此,經過苦難磨礪之后,巖石的偉岸、沉默和新生巖石猛地沖出海面的不可一世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透露了作者對人生體驗的價值判斷。
可以說,《海巖》是整個蒙特利爾文學社的成功,字里行間充滿了象征主義手法的應用,洋溢著時代精神與活力。斯密斯是老派的加拿大傳統詩人,在他的創作視野中不可能脫離對神秘、壯美的祖國自然風光的熱愛與深深的敬畏,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斯密斯致力于探討詩歌的現代精神,正如在《海巖》一詩中的表現,他的詩作推動了加拿大現代詩歌的發展與普及。
(呂新明)
上一篇:《海姑娘 [尼日利亞]奧基格博》讀后感
下一篇:《海戰 [德國]格拉斯》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