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追求記憶速度
案例
許多青少年朋友在學習外語時,感到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單詞太多,記不過來。為了能記更多的單詞,有的同學想,如果我一天記50個單詞,10天就記500個,100天就記5000個。如果能在百日內記住這么多單詞,那么,學習外語不就輕松自如了嗎?于是,這名同學第二天一大早就起床了,找出外語書,按著書后詞匯表字母的順序開始背單詞,大約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50個單詞的任務完成了,背了一遍,第二天,如法炮制,又繼續往下背了50個單詞,一個星期過去,他已經背了幾百個單詞了。于是,他在學校里跟同學夸口說:“記單詞并不那樣困難,我一個星期就記了350個單詞。”同學不信,便拿來單詞表考他,不考不知道,一考便傻了眼,他前面記過的單詞幾乎都忘了,除了個別常用詞早已記住外,其他的詞跟生詞一樣陌生。從此,他對記單詞失去了信心,外語學習也變得一蹶不振。
分析
這位同學的愿望是好的,想在短時間內記住大量的單詞本無可厚非,可為什么結果卻事與愿違呢?這是因為方法不當,犯了貪多圖快的毛病。
俗話說:貪多嚼不爛,心急吃不成熱豆腐。記憶知識也是如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次記的東西越多,記的效果就越差。最早對人類的記憶進行實驗研究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當年用無意義音節所做的實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他識記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每個音節需時14秒,識記24個音節,平均每個音節需29秒,識記36個音節時,平均每個音節需要42秒。如果說無意義音節單調、抽象,沒有實際意義,不能代表我們對所學習的有用的知識的記憶的話,那么,讓我們再看一看心理學家萊溫用課文做記憶材料的實驗結果:記100個字的課文,需9分鐘;記200字的課文,需24分鐘,平均每100個字需12分鐘;記1000字的課文,需165分鐘,平均每100個字需16.5分鐘;記10000字的課文,需4200分鐘,平均每100個字需42分鐘。可見,本來花9分鐘就能記住的100個字,如果記憶材料的數量過大,記住100個字的時間將增加至42分鐘,記憶效率下降了四五倍。
為什么一次記得越多,效率就越低呢?這是因為,記憶要通過大腦的神經活動來完成,神經活動包括興奮和抑制兩個過程,當神經細胞處于興奮狀態時,記憶效率較高,當神經細胞處于抑制狀態時,記憶效率就開始下降。大腦神經活動的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是相互轉移、交替出現的。當興奮過程達到一定程度,持續一段時間后,就將轉向抑制。所以,當我們一次記憶的材料數量過多時,大腦將由于疲勞而出現抑制,記憶效率自然下降。另外,一次記憶的內容過多時,知識之間還會發生相互干擾,影響對知識的提取,因而當需要提取時,無法準確地再認和回憶。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人在短時間內記憶大量的知識難道是不可能的嗎?對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能夠在較短的時間記住較多的東西,這是記憶敏捷性的表現。古人常用“過目成誦”,稱贊識記速度快的人。《后漢書·王充傳》中記載:“(王充)常游洛陽書肆,閱所賣書,一見則能誦記。”《宋史》中記載劉恕“書過目即成誦”。然而,現實生活中,像王充、劉恕這樣能過目成誦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否則,也沒必要在史書中對他們的這種才能記上一筆。心理實驗的材料表明:為了熟記一首內容不多的小詩,不同的被試者需要重復10次到20次。可見,人與人之間在記憶的敏捷性上差異很大,不能盲目地追求記憶的速度,追求過目成誦。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對你提出如下建議:
1.一次記憶的數量不宜過多。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常有大量的知識需要我們去記憶,等待著我們去記憶。我們面臨著的又是一個所謂“知識爆炸”的時代,一個信息時代,舊知識還沒有記住,新知識又在不斷地涌現。盡管如此,要想真正掌握知識,真正記住知識,還得一點一滴地去積累,不能指望“一口吃個胖子”。要想真正提高記憶效率,一次記憶的材料數量不能太多。記多少比較適合,也因人而異,要在記憶實踐中去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規律。拿記外文單詞來講,有的同學一次記5個比較適合,有的同學一次記10個比較適合。檢驗是否適合的標準,是看記過以后保持的比例。如果記得多,忘得也多,記得快,忘得也快,顯然就是不適合的。
2.采用間隔時間記憶法。
即使記的數量適當,我們也不能在較長一段時間里連續不停地去記憶,中間要留出一定的時間間隔,使大腦得到適當的休息,減少可能出現的抑制。比如,你一天要記10個單詞,不必要用整整一個小時連續去記。你完全可以將這一個小時分成六段,在一天的不同時間里分六次,每次花10分鐘去記憶。
3.適當變換記憶的內容。
不要用半天或整天的時間只記一個學科的內容,應該是文科、理科,形象、抽象等不同內容交替學習和記憶。
上一篇:SQ3R讀書法的應用
下一篇: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