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
中華民族是個感恩的民族,自古就有“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羊羔跪乳,烏鴉反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優良傳統。然而,近些年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父母等長輩對孩子的嬌生慣養,許多家長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往往只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感恩教育。一個人有沒有感恩的心,通常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一是認知因素。俗話說“知恩圖報”,只有知道了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和關愛,才會產生報恩的意識。二是要親身體驗。只知道父母給我吃,給我用,如果體驗不到關懷和愛等情感,認為那就是父母的義務,也不會產生感恩的心。三是感恩的想法是否受到過鼓勵。父母為孩子做事,許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時候,父母往往說“你把書讀好就行了”等,這就把孩子自發的感恩之心給扼殺掉了。四是家庭和社會氛圍的影響。很多時候,孩子沒有感恩之心,是因為父母在生活中對他沒有這方面的要求,沒要求他對父母付出感恩。
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呢?
第一,身教勝于言教,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榜樣。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夫妻嫌棄年邁的父母,他們做了一副籮筐,在一個深夜把父母放在籮筐里,挑到深山中,把父母丟棄了。不料他們的小兒子偷偷地跟在他們身后,悄悄撿回了籮筐。夫妻倆發現后,問兒子這樣做的緣由,兒子理直氣壯地說:“留著給你們年老的時候用呀!”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種行為對孩子美好心靈的建立無疑會起到破壞作用。比如家長孝敬父母,對長輩噓寒問暖,不僅常回家看看,還盡自己之力給予長輩物質上的幫助,這些“身教”會讓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潛移默化讓孩子懂得感恩。只有父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影響他們的思想、心理和行為,才是感恩之心形成的感情基礎和重要保證。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怎樣對你,那你就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和長輩。
第二,家長不僅要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更要關心孩子的成長。要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親情,不能因為學習而忽視了這種親情。許多家庭在這方面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常見的比如爺爺奶奶生病住院了,父母因為孩子學習忙就隱瞞消息,不讓孩子去醫院探望等。這就是非常嚴重的教育錯位,只關心孩子文化知識的學習,而不去關心孩子親情的培養。如果孩子對爺爺奶奶都很冷漠,就是知識再多還有何用?
第三,幫助孩子樹立助人為樂的思想。感恩不一定僅限于父母或親人,讓孩子懂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當鄰居有困難時,讓孩子主動去幫忙;讓孩子多了解貧困地區孩子的生活,鼓勵孩子盡自己的努力給予困難人群一定幫助。對孩子助人為樂的行為,應當及時加以肯定和表揚。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在這方面的做法卻是相反的,孩子主動去幫忙,往往會斥責孩子,你的作業都沒做完怎么去幫別人搬東西了?你去扶人家老奶奶干什么?等等,這樣做是錯誤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對周圍的人不能關心,因為關心他人不僅得不到父母的贊揚,還會受到訓斥。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冷漠,而這種冷漠,最終也會表現在父母身上。
第四,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和勞動,讓孩子懂得勞動的艱辛和持家的不易。只有讓孩子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孩子才能生出對家庭的感情,否則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只有讓孩子自己感受到別人的難處,他才能真正地體會到什么是感恩。
上一篇:如何定位家校合作關系中主要人物的角色?
下一篇: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