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對孩子的成長好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對此,可能很多父母相信棍棒比說教更能讓孩子牢記錯誤,當孩子犯錯的時候,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甚至有體罰。體罰正是中國家長對孩子常用的方式,包括打揍、罰站、面壁等。由于體罰總伴隨著家長的情緒爆發,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委屈情緒,甚至導致自信心的喪失,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其實,“牢記錯誤”不是重點,“改正錯誤”才是目的。家長不妨溫柔地對待孩子的錯誤,用正確的方法引導,不僅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增強了孩子勇于發現錯誤的信心和勇氣。
事實上,中國素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并且,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曾被父母打過。如今,體罰仍被廣泛用于對付那些任性的孩子。那么,體罰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好嗎?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研究所的陳晶琦博士是國內較早研究體罰和人格發展的學者。她在對北京某大學的學生調查中發現,56.3%的學生16歲前曾經歷過羞辱、體罰、挨打、限制活動等,其中18.9%有過嚴重挨打的經歷。這些數據說明,我國家長對自家孩子進行體罰的問題比較常見。而且這些兒童期有嚴重軀體情感虐待經歷的學生,其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癥狀的發生率明顯高于無兒童期軀體情感虐待經歷的學生。
目前的研究較多地證實了體罰與兒童成長后的心理和人格之間的密切關聯。其實,兒童非常聰明,在遭受過體罰后,為了不再受體罰,他們往往會采取措施逃避體罰,從而開始撒謊,或者掩飾來逃避父母對自己行為的了解,這也可能破壞親子關系,加大父母與其孩子溝通的困難。國外的行為醫學專家通過調查發現,遭受體罰等懲戒的兒童長大后,其婚姻和家庭生活很可能不和諧,他們不能很好地養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忽視對自己下一代的培養,如此惡性的循環,將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家庭和社會問題。
另外,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與父母、老師的關系處理不當,很有可能造成兩敗俱傷。兒童成長是一個不斷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理論,如果青少年感到他所處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認同的種種可能性,他就會以驚人的力量抵抗周圍的人和環境。如果尋找不到自我認同的感覺,他們寧愿做一個“壞人”,或者干脆“死人般地活著”;而如果對自己有了認同感,知道自己是誰,他們就會有一種安定的感覺,并能夠明確未來的方向,健康成長。
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在一份報告中說,體罰可以有效糾正孩子的某些不良做法,但它有可能使孩子成人后有進攻甚至虐待傾向。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全國貧困兒童中心的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蓋爾紹夫經長期研究發現,體罰可能產生10種不良行為,如易進攻、反社會和成年后對子女及配偶濫用暴力等。她說,體罰并不一定與敵視或暴力傾向相聯系,具體情況則根據不同父母有所不同,即體罰的使用頻率、強度以及父母動怒程度或是否與其他教育方式結合使用等。她說,體罰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它不能教會孩子辨別對錯,雖然當父母在場時孩子循規蹈矩,但是當孩子確信能夠逃過懲罰時還是會肆意妄為。
父母是孩子接觸時間最早也是最多的人,對孩子的問題行為發現也最敏感。根據以往的研究結論,在幼兒時期,孩子很多行為的發生主要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這是需要關愛和關注的表現,父母應該在平時與孩子多做溝通,采取正面的和鼓勵的方式,強化兒童良好的品質。對錯誤的行為也不能僅僅進行懲罰,而應該告知這些錯誤行為的危害,以及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現在大部分父母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識,不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也就無法從兒童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父母有必要學習一些心理發展的知識,對兒童各個階段的行為方式有所了解,才能正確對待。李曉巍舉例說,幼兒由于其行為社會化剛開始,動作發展也未成熟,所以可能習慣性地拍打了同伴,但他們是為了引起注意,從而進行交流。但這樣的動作在父母眼里很可能就是侵犯性的“擊打”。
李曉巍補充說,一些僅僅是為了吸引注意的無謂行為,父母可以通過忽視的方式進行對待,孩子在幾次嘗試而沒有達到目的之后,自然會放棄這一行為。如果真出現嚴重的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就有必要尋求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的幫助。
上一篇:任何成功,都不會從天而降
下一篇: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你就能成為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