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兒童孝敬長輩,感恩父母
為人父母,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正如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孩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孩子。孔子說:“孝悌者,為人之本也。”孝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作為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學做人,學處世。做什么樣的人呢?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誠實正直的人,做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人。其中教孩子孝敬父母是最主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
一個年僅三歲的小孩兒,在父母上班之后陪伴著癱瘓在床的奶奶。奶奶該吃飯了,他把父母做好溫在鍋里的飯菜慢慢端到奶奶床上;奶奶要解手,他把便盆送到奶奶身邊……
一個上小學的女孩兒,母親臥病在床多年。小女孩兒承擔起了全部家務。每天買菜、做飯、收拾房間,為母親擦洗身體。家里生活十分困難,使她養成了省吃儉用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她每天按時到校上課,勤奮苦讀,還擔任學生干部,成為三好生,被評為十佳少年……
的確,一個孩子,一旦擁有“孝心”,對他而言,這是一種前進的動力。真孝敬長輩,就應該聽從長輩的教誨,不應隨便頂撞,有不同想法應講道理;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體諒長輩的艱辛,盡可能少讓長輩為自己操心;真孝敬長輩,就應該為父母分憂解難,在父母生病時,在父母有困難時,盡力去關心照顧父母、協助父母;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刻苦學習,努力求知,讓父母少為自己的學習擔憂;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在離家外出時,自己照顧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時間較長,應及時向父母匯報情況……總之,他們會把真正的孝心體現在一言一行上。
具體可以有這樣一些做法:
1.父母應該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秩序——長幼有序
父母應事先確定一些準則,作為父母,不能輕視家中的老人。而孩子的什么行為可以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一定要堅持原則,毫不含糊。當孩子對他所知道的界限,以一種傲慢的態度肆無忌憚地進行挑釁時,要讓他覺得后悔。不能讓他們當面取笑父母,藐視他們的權威,甚至把父母當成出氣筒而不受譴責。當然,批評孩子錯誤行為時,不要夸張,要就事論事,不要貼標簽、戴帽子,要言簡意賅,不要喋喋不休地講個沒完沒了,讓對方厭煩。
有一個孩子,在13歲的時候,爸爸犯了一個錯誤,偷看了他的日記。結果那個孩子知道了,不依不饒,連續幾天不和父親說話,無論爸爸怎么道歉都沒有用。最后爸爸非常痛苦,覺得自己的錯誤是不可原諒的。
其實,這個事情很簡單,爸爸偷看兒子日記,自然是爸爸不對,但是兒子在爸爸已經道歉的前提下,還繼續懲罰爸爸,就是兒子的不對了,他忘記了孝順爸爸和寬容爸爸。整個家庭不能沒有主次之分,一個家庭一定要建立一個良好的秩序,這樣家庭成員在這個秩序里才能互相尊重、關愛、和諧相處,家庭才越來越穩固和幸福。這個孩子和爸爸都忽視了家庭當中的一個大原則。當小原則和大原則時沖突怎么辦,一定要讓步給大原則,一個家庭必須建立起一個大的原則和基本的秩序來。要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但更要懂得孝順和寬容,后者是大原則。
2.根據年齡的遞進,增加對孩子的培養目標,讓孩子了解父母
隨著孩子身心的日趨成熟,培養目標的范圍應不斷擴大,培養目標的內容應逐漸增多。這種變化應體現出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特點。下面,我們就給家長朋友介紹一下每個年齡段孩子可以達到的主要目標。
(1)當兒童3~4歲時:知道爸爸媽媽的名字、屬相、年齡;知道爸爸媽媽很愛自己;知道爸爸媽媽是做什么工作的,意識到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對爸爸媽媽有禮貌,聽爸爸媽媽的話,不對爸爸媽媽發脾氣;能向爸爸媽媽表示問候、感謝;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
(2)4~5歲時,知道爸爸媽媽家務勞動的情況及對家庭的貢獻;在爸爸媽媽工作、學習、休息時,能不去打擾他們;能辨認、理解爸爸媽媽的一些情緒表現;能說一些使爸爸媽媽高興的話;能把好吃的東西先讓給爸爸媽媽品嘗;能幫助爸爸媽媽做一點小事;對客人有禮貌。
(3)5~6歲時,知道爸爸媽媽的職業和對社會的貢獻;在爸爸媽媽生病時,能給予簡單的照顧;能預知爸爸媽媽的一些情緒反應;能做一些使爸爸媽媽感到高興的事情;樂于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能幫助爸爸媽媽招待客人;能制作節日小禮物送給爸爸媽媽;對爸爸媽媽有信任感和自豪感;孩子學會關愛父母的活動。
3.孝心是拿來做的,不是拿來說的
家庭中愛心和親情要靠父母精心營造,父母要用愛熏陶孩子的心靈,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塑造和培養,讓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如:平時教育孩子要關心父母的健康,要幫父母分擔憂愁,要幫助父母做家務。當孩子不會時,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錯事時,不要橫加指責,孩子做得好時,要多表揚鼓勵。孩子只有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嘗到為別人付出的快樂。當孩子“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當為他們多做事”的觀念逐漸形成時,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義務感和責任感,只有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孩子才會愛別人,進而幫助別人,這種品質的形成將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上一篇:換位思考,自然獲得真心
下一篇:時間有限,盡快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