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的了解存在偏差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經常與孩子在一起,卻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熟視無睹或者視而不見,大多數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業,為生活瑣事所累,他們很少有時間來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所以,在父母心中并沒有形成對孩子正確、全面的認識。其實,了解孩子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缺乏一定的認識,又何談教育呢?
英國教育家、思想家洛克指出:“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絕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家庭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擔負著教育孩子的責任,這時候,父母首要的任務就是觀察并了解自己的孩子。
放學路上,孩子一張苦瓜臉,無論媽媽怎么問,她就是不說話。媽媽憋不住了,因為剛才老師向自己反映孩子上課總是和同桌聊天。媽媽情緒上來了,對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就責備:“聽說你上課總是跟同桌聊天,你怎么回事呢?媽媽這么辛苦到底是為什么呢?你為什么總是做一些令媽媽傷心的事情呢?”孩子一臉委屈:“我沒有,我只是……”孩子還沒來得及說完,媽媽就叫道:“你只是什么?只是上課說話嗎?你為什么總是喜歡為自己找借口呢?難道做了錯事,還理直氣壯地為自己找借口……”
回到家,孩子在日記本上寫著:今天我感到很難過,因為媽媽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批評了我。也不問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就直接說我不對。其實當時是老師講到了一個難題,同桌覺得沒理解,就小聲詢問我,于是我就跟她講解清楚。沒想到就這樣一件小事,老師冤枉我,媽媽也冤枉我,難道我真的做錯了嗎?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嗎?”許多父母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幾乎都會給予肯定的回答:“當然了解!”俗話說:“知子莫若父。”每一位家長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并且他們能夠說出孩子的一些特點。因為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是孩子最親密最值得信賴的人,所以,父母可以肯定地說“我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自己的看法卻是不夠全面的,有著很多偏差,以至于出現“察子失真”的現象,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小貼士
1.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天天與孩子在一起,對他難道還不夠了解嗎?其實,許多父母對孩子的了解還停留在表面上,并沒有細心的觀察,他們的了解并不細致,也不夠深入,對自己的孩子了解得并不深,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孩子性格特征。父母可以在下班后,與孩子進行交談,彼此建立信任關系,觀察孩子的情緒、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充分全面地了解孩子。
2.判斷孩子切忌片面性
有的父母觀察孩子的行為,總是帶著片面的心理來判斷孩子,對孩子的想法、行為以及做事判斷得都不夠準確。例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某些方面很遲鈍,就認為孩子很“笨”;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唱歌不錯,就覺得應該讓他學習唱歌。父母這樣片面性的判斷,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3.經常與孩子聊天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普遍存在與孩子的談話不足的問題。許多媽媽與孩子每天的談話都少于30分鐘,爸爸則更少。但是,父母卻花了更多的時間去購物或者看電視,其實,作為父母,養成與孩子談話的習慣非常重要。父母經常與孩子溝通,有利于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心理素質,減少和預防孩子心理障礙的發生。而且,父母在與孩子談話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對孩子言行舉止的觀察,了解到孩子在這一成長階段表現出來的特點。
4.觀察孩子與同齡孩子的異同
除了觀察自己的孩子以外,父母還要善于觀察與自己孩子同齡的孩子。同齡孩子的身體、智力、心理發展特點都是類似的,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最近比較沉默寡言,這說明他有心事,或者顯得比較早熟。而且,父母還可以制造一些情境,例如帶孩子參加活動、走訪親友,這樣都可以觀察孩子與平時不同的表現,了解孩子的行為特點。
其實,孩子就在身邊,關鍵是父母要做一個有心人,要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表情,或者是一句語言,了解他的心理、情緒,把握孩子內心深處的東西,從而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促進他個性的發展。
上一篇:面對考試失利,如何調整心態
下一篇:你應該靠自己的努力,過上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