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考試失利,如何調整心態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也正處于學習的一個重要時期。每天面對的是升學問題,還有大大小小的考試,這似乎一直困擾著他們。特別是在考試失敗之后,一股失望的情緒就會涌上心頭,覺得自己很沒用,沒有能力。那些老師描繪出來的藍圖,還有理想的大學,似乎都已經漸漸遠離自己的視線。看著糟糕的成績,沒有比沮喪更能形容孩子的心情。
假如孩子在新年聯歡會上表演出錯或做算術題全班倒數第一,孩子會說“以后再也不會上臺表演了,免得當著那么多小朋友出丑”“真希望永遠不再做算術題了”“我只不過事先沒有排練或偶爾粗心罷了,下次我好好做準備,超過別的小朋友絕對沒問題”。孩子的這些面對挫折的心態,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歷了逆境慢慢形成的。猶太人認為,假如父母能成功地引導孩子認同第三種態度,讓孩子保持“我一定能戰勝困難”的熱情和信心,那就是給孩子一筆巨大的人生財富。
第一學月測試之后,孩子陷入失敗的痛苦之中,雖然爸爸安慰了孩子,但還是彌補不了孩子心中那種失望、難過的情緒。以前,無論哪次考試,孩子雖然不能名列前茅,但成績一直都在前10名左右,這次不但跌出了前10名,而且落到30名以外。這樣的現實,孩子一時接受不了,而且考試成績公布出來之后,他發現自己的好朋友從以前的20名左右一躍進了前10名,這讓他更覺得自己太失敗了。班主任老師也把他叫到辦公室:“孩子,我一直看好你呢,希望你好好努力,爭取進入前5名,到時候考進重點大學肯定是沒問題的,可你這次是怎么回事,居然滑到了30名以外,這樣下去,不但重點大學毫無希望,連上個本科都成問題了。”聽著老師嚴厲的話語,孩子心里更是一團糟。
晚上回到家,雖然拿著書包進了書房,但孩子的心就是靜不下來,拿著書本發呆。爸爸走進來,看著發呆的孩子,溫和地勸慰:“還在為考試失利而傷心嗎?”孩子點點頭,爸爸拿著孩子的書本:“一次考試不算什么,下次努力就是,不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嗎?”孩子有氣無力地說:“我怕我再也爬不起來了,爸爸,我該怎么辦?”爸爸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孩子,你是一個勇敢、聰明的孩子,爸爸希望你一直都是這樣,這只是一次小測驗,離高考還有很多次測試,這一次的結果證明不了什么,以后的每一次測試,你如果都能進步一點點,那么成功離你就不遠了。爸爸相信你,一定能重新拿回屬于自己的成績。”聽了爸爸的話,孩子認真地想了想,事情好像真的是這樣。爸爸又說:“范仲淹不是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嗎,對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以一顆平常心對待,才能夠面對人生中的失敗與挫折,也才能有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孩子只覺得心里振奮不已,馬上打開書本認真地看了起來。
遇到挫折,孩子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老師和父母的諄諄教誨,越想越發覺得自己徹底失敗了,已經不能重新站起來。于是,青春期的孩子在考試失利面前一蹶不振,陷入失敗的痛苦之中,精神不振,整日為成績而憂心。其實,父母需要告訴他的是,失敗并不能說明問題,沒有到最后,誰也不能說你是不行的,所以,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做一個鐵錚錚的男子漢。
父母總是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在一些比賽中,孩子失敗了在哭,父母在一邊心疼,于是走向前安慰孩子:“我們認為你是最好的。”父母以為孩子會停止哭泣,不過剛好相反,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孩子因為失敗而難過的哭泣變成了認為裁判不公平的哭泣,最嚴重的是孩子想法的轉變,孩子會想:“我是最好的,老師是不公平的,我再也不要參加比賽了。”這樣一來,孩子會更加認為自己沒有輸,開始抱怨別人的不公平,最后將自己的失敗歸在他人身上。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正面對待失敗,并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這次輸了,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是因為太緊張嗎?是準備不夠嗎?這樣才有助于孩子養成正確面對失敗的良好心態。
小貼士
1.考試只是人生中的小事
考試的失敗只是一件小事而已,當孩子長大成人,會發現生活中還有許多困難與挫折在等著自己,這樣一比較,會覺得一場測試真的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人生漫漫長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與困難,而當孩子在面對這些困難與挫折時,難免會有失敗,這是必然的。
2.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失敗
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怎么去接受失敗,讓孩子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一個人總是站在成功的位置,同樣的道理,也沒有一個人總是處于失敗的境地。失敗并不算壞事,畢竟可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而這些足以讓你重新取得成功。所以,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考試中的失利,把每一次失敗都當作一次嘗試,不斷地嘗試,你才有可能成功。
3.培養孩子淡定的心態
在語文教材里學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一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言。凡事都有可能面臨失敗與成功,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態。如果孩子比較浮躁,那么在面對成功的時候,有可能會欣喜若狂,萌發出驕傲的情緒;面對失敗的時候,有可能就會灰心喪氣,甚至一蹶不振。這樣的心態都是不端正的,孩子有可能因為驕傲而狠狠地跌倒,也有可能因為灰心而從此再也站不起來。所以,最好的心態就是擁有一顆平常心,這樣孩子會在成功面前保持謙虛的態度,在失敗面前依然充滿信心。
4.不能全權包辦
許多父母希望給孩子鋪一條平坦的路,這是很不現實的,這樣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同時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還會造成孩子長大后難以適應社會生活,容易產生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孩子如果在交往中遭遇挫折,父母不要覺得孩子是受了很大的委屈,忙著解決困難,而是應該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孩子在經受挫折、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交往能力。
5.避免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社交經驗,在交往中容易遭遇挫折,這是難以避免的。父母不應該嘲笑孩子,或者責怪孩子的錯誤,而應該注意培養孩子勝不驕、敗不餒的品質,在克服困難方面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6.避免過度的挫折教育
父母給予孩子的挫折教育要注意適度和適量,為孩子設置的情境需要有一定的難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不過又不能太難,應是孩子通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時,讓孩子面臨的難題不應該太多,適度和適量的挫折可以讓孩子調節心態,正確地選擇外部行為,克服困難。過度的挫折教育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讓孩子喪失興趣和信心。
上一篇:面對磨難,越挫越勇
下一篇:你對孩子的了解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