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把中國叫做“支那”
在印度的古書里,如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等,曾多次提到中國。書中把中國叫做“支那”,用拉丁字母寫出來就是Cina。我們知道,如今的歐洲人稱中國,英國人叫做China,法國人叫做Chine,意大利人叫做Cina,一看就知道,這些叫法都是出于同一個來源。
那么,為什么他們都把中國叫做“支那”呢?為了尋求這個答案,人們傷透了腦筋,又是考證又是爭論,意見還是不統一。不過,其中有一個意見是較多學者所贊成的,那就是:“支那”是“秦”的音譯。早在17世紀中葉,就有人提出,“支那”一名是“秦”的譯音;1912年,法國人伯希和又寫文章力主“支那”即“秦”的譯音,并指出,歐洲人與印度人對中國的稱呼其實是同出一源;近年,中國學者季羨林先生也說:Cina“這個字的漢譯很多,其中最流行的為大家所熟知的是‘支那’,一看就知道是音譯。漢文原文是什么呢?迄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個人,還有其他一些中外學者,比較同意法國學者伯希和的意見,他認為這個字來自中國的‘秦’字,但是,比秦始皇統一中國時間要早一些,總在公元三世紀中葉以前。”①他在別的著作中也談到過“支那”即“秦”的譯音問題。
印度古人有可能從兩條線路上知道“秦”這一名稱,即從中國的西北方和西南方。
先說西北方。據《史記·秦本紀》,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的名聲有可能從此傳向中亞,并由中亞傳至印度。春秋戰國時,中國大西北的游牧民族匈奴人、月氏人、烏孫人等都與秦國相鄰過,他們的活動范圍很大,都有可能成為秦這一國號的傳播媒介。
再說西南方。據《史記》中《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將司馬錯于公元前316年攻伐蜀地并平定了它,又于前301年平定蜀侯之亂。嬴政繼秦王位時,“秦地已并巴、蜀”。近世的許多考古資料證明,蜀人在春秋戰國時期即與外界有若干物資交流關系,特別是與西南方的緬甸、印度等國有密切往來。那么,他們在蜀地歸秦以后,到印度一帶活動,并把秦的國號傳給古代印度人,也是很自然的。
在印度方面,最早記載“支那”這一名稱的典籍,是孔雀王朝初期考底利耶寫的《政事論》。關于考底利耶其人其書,學術界歷來有所爭議,但在沒有確鑿證據以前,人們仍認為他是《政事論》的作者,《政事論》約作于公元前4世紀。這正好與秦統治蜀地的時間相一致。在《政事論》里,有“絲及絲衣產于支那國”這樣的話。這說明,印度古人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前就已經把中國叫做“支那”了,而且與中國有絲的貿易。
① 季羨林:《中印文化交流史》,新華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頁。
上一篇:西天取經的先聲
下一篇:月亮里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