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旅行家的記錄
在元世祖忽必烈時代,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公元1254—1324年)就來到元廷,供職達17年之久(公元1275—1292年)。回國后,經他口述而整理成的《東方見聞錄》(即《馬可·波羅游記》)一書在1299年前后問世。
馬可·波羅在元朝供職期間,曾奉命到中國各地及南洋、印度等地出差,見聞廣博。從他的書中,也可以看到當時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些情況。
《馬可·波羅游記》第二卷第八十一章談到福州:“許多商船駛達這個港口。印度商人帶著各色品種的珍珠寶石,運來這里出售,獲得巨大的利潤。這條江(閩江)離剌桐(泉州)港不遠,河水流往海洋。從印度來的船只沿江而上,一直開到泉州市。”①從這里可以知道,當時印度經常有商船到福州和泉州來,印度商人帶到中國來的貨物主要是珍珠和寶石。在卷三第十四章,他還提到斯里蘭卡島上生產各種寶石②。
由此我們聯想到元代陶宗儀關于“回回石頭”的記載(《南村輟耕錄》卷七):“回回石頭,種類不一,其價亦不一。大德間(公元1297—1307年),本土巨商中賣紅剌一塊于官,重一兩三錢,估值中統(tǒng)鈔一十四萬錠,用嵌帽頂上。自后累朝皇帝相承寶重。凡正旦及天壽節(jié)大朝賀時,則服用之。呼曰剌,亦方言也。今問得其種類之名,具記于后。”接著,他分四類記載了19種寶石的名稱,其中除“貓睛”外,其余18種都是音譯過來的名稱。從名稱看,這些寶石的產地不僅僅在印度,有些可能產自中亞、西亞,尤其斯里蘭卡。印度商人轉手把大量的寶石運往中國,賣給中國商人,再由中國商人賣給中國的達官貴人,使中國皇帝、大臣、商人,乃至文人學士,都知道了這些寶石的珍貴,而且知道它們的外文名字。這應當說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件有趣的事。
《馬可·波羅游記》第二卷第八十二章在描寫泉州港時又說,那里有堆積如山的商品,都是從外國運來的,其中有胡椒、檀香木和其他藥材。我們知道,印度是盛產胡椒和檀香的國家,而且自古就運銷中國,泉州港的這些東西,自然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印度,這是無須懷疑的。馬可·波羅在這里還提到一件有趣的事:有許多人從印度內地來到泉州,目的竟然是為了在這里紋身①。在第三卷第二十四章,講到德里王國的一個港口時說,“從蠻子省(指中國南方)來的船,只是在天氣晴朗的季節(jié)才到達這里,并力爭
在一個星期內,或者假如有可能的話,在更短一點的時間之內,把貨物運回去”①。二十五章講到印度馬拉巴(印度西海岸)時說,該地生產胡椒、生姜、肉桂皮和棉布,“來自蠻子省的船只,帶著銅作為鎮(zhèn)船重物。而且又裝運金線織成的錦緞、絲、薄紗、金銀塊以及許多馬拉巴所沒有生產的藥材,他們用這些貨物和這個省的商品作物物交換”。②這就告訴我們,當時經常有中國船只到印度西海岸去,帶去的主要是絲、絲制品、貴金屬和藥材,換回當地的特產。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公元1304—1368年)于1333年經中亞地區(qū)進入印度,在德里蘇丹穆罕默德·沙的宮廷為官,后又被任命為特使出使中國。他著有“游記”,通常稱為《伊本·白圖泰游記》,詳細記敘了他在中亞、印度和中國等地的旅行經過。盡管人們懷疑他是否真的到過中國,但他在南印度沿海所見的情況,很多都與《元史》、《島夷志略》中的記載相符。他記敘喀里古特城(Calicut,《島夷志略》稱古里佛,明代稱為古里,今稱卡利卡特,在印度西海岸)說:“中國、爪哇、錫蘭以及茲貝·埋赫勒人,以及也門、波斯人都至此地,真是各方商人會萃之地。”接著他還詳細介紹了中國船只的大小、帆數、水手、造船地點(廣州和泉州)、造船方法、船內設備等,反映了元代人的航海能力及其與南亞等地人的貿易情況①。他書中關于中國的見聞,也寫得活靈活現,有許多地方是真實可靠的。由此看來,即使他沒有到過中國,至少也說明他了解到許多中國的情況,說明當時的印度人對中國還是有一定了解的。
① 《馬可·波羅游記》,福建科技出版社1981年版,第191頁。② 同上書,第214頁。① 同上書,第192頁。① 同上書,第231頁。② 同上書,第232頁。① 《伊本·白圖泰游記》,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9—491頁。
上一篇:忽必烈經略南洋
下一篇:鄭和寶船開到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