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麟游縣·醴泉及《醴泉銘》碑》陜西名勝簡介
在麟游縣西天臺山九成宮中。醴泉,據《雍勝略》記載,泉在九成宮中。其泉味甘如醴,故名醴泉。
據唐魏徵《醴泉銘序》記載,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李世民避暑九成宮,歷閱臺閣,閑步西城,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涌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味甘若醴。
唐魏徵《九成宮醴泉銘》碑,現在九成宮遺址之旁,其碑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六年四月所立,為唐大書法家歐陽詢正書,由魏徵撰文。
《九成宮醴泉銘》原文(節選)如下:《醴泉及《醴泉銘》碑》古詩句出處:
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巖竦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臺榭參差。 仰視則迢遰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 珠璧交映,金碧相暉,照灼云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回澗,窮泰極侈,以人從欲,良足深尤。至于炎景流金,無郁蒸之氣;微風徐動,有凄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經營四方,逮乎立年,撫臨億兆,始以武功一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東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獻琛奉贄,重譯來王;西暨輪臺,北拒玄闕,并地列州縣,人充編戶。氣淑年和,邇安遠肅,群生咸遂,靈貺畢臻,雖藉二儀之功,終資一人之慮;遺身利物,櫛風沐雨,百姓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臘,甚禹足之胼胝;針石屢加,腠理猶滯,爰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請建離宮,庶可怡神養性。圣上愛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產,深閉固拒,未肯俯從,以為隋氏舊宮,營于曩代,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何必改作。 于是斵雕為樸,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葺其頹壞,雜丹墀以砂礫,間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階,茅茨續于瓊室。仰觀壯麗,可作鑒于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于后昆。此所謂“至人無為,大圣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澗,宮城之內,本乏水源,求而無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懷之不忘。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上及中宮,歷覽臺觀,閑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涌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東流度于雙闕,貫穿青瑣,縈帶紫房。激揚清波,滌蕩瑕穢,可以導養正性,可以澄瑩心神;鑒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將玄澤之常流。匪唯乾象之精,蓋亦坤靈之寶。
《醴泉銘》碑199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咸陽·涇陽縣·鄭國渠》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西安·未央區·長樂宮遺址》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