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跨區域·西安城垣》陜西名勝簡介
西安古名長安,為陜西省省會所在地。它位于渭水之南,秦嶺終南山之北,關中平原中部,有涇、渭、浐、灞、灃、滈、潏、澇“八水繞長安”之說。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居武關、大散關、蕭關、函谷關之中央,向有“自古關中帝王州”“長安自古帝王都”之說,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歷一千一百二十年之久,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即起始于長安。
據史書記載,唐長安城周70里,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比今日的西安城要大7倍。據《唐書·地理志》記載:上都初曰京城。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曰西京。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曰中京。前值子午谷,后枕龍首山,左臨灞岸,右抵灃水。其長6665步,廣5575步,周24120步,崇丈有八尺。
據《長安志》記載:唐京城東西18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周67里。郭中南北14街,東西11街,其間列置108坊,朱雀大街為南北最寬最直的主干街道,寬達150米,萬年、長安二縣以此街為界,萬年領街東54坊及東市;長安領街西54坊及西市。此外,城內還有京兆府。
城有十門,北垣一門曰光化;東有三門,由北向南依次為通化(達禮)、春明、延興;南有三門,由東向西依次為啟夏、明德、安化;西有三門,由南向北依次為延平、金光、開遠。
古唐城內有“皇城”,皇城長1915步,廣1200步,南有三門,中為朱雀,左為上安(光天),右為含光;西有二門,左為順義,右為安福;東有二門,左為延喜,右為風景;北當宮城之承天門也。進此門乃“宮城”,內有太極宮,為皇室帝后居處。
據《德宗本紀》記載,唐德宗李適貞元四年(788年)筑夾城,使“南內”和“東內”間的帝后往來安全不受外界影響。
唐長安城在唐昭宗李曄天祐元年(904年),被原黃巢大齊政權同州防御使、降唐為梁王的朱溫(降唐賜名全忠)大規模拆毀,他拆毀城池民房而遷都洛陽,此后長安城再也未恢復其原有規模。當時唐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放棄原城而守皇城,縮小范圍而建新城(非現在西安的新城),這便是現在西安城之規模。
經過五代、宋、金、元各朝,西安城垣均未變動,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年)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當時明西安府長興侯耿炳文和都指揮使濮英監修西安城,秦王朱樉(朱元璋次子)于城完工后就藩西安,王府設在今新城。當時的西安城,東墻長2590米,西墻長2631.2米,南墻長3441.6米,北墻長3241米,周長13.75公里,明修的西安城與唐朝韓建修的新城相比,西面、南面依韓原修的城墻,而東面、北面則向外擴展甚大。城門有四:東曰長樂,西曰安定,南曰永守,北曰安遠。四隅有角樓4座,敵樓98座,馬面98個,馬面長12米,寬20米,高與城墻齊,城墻外沿有女墻,墻上有垛口,共5894個。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五年(1526年),當時陜西巡撫王藎重修西安城;明穆宗朱載垕隆慶二年(1568年),當時陜西巡撫張祉又補修西安城。明思宗朱由檢崇禎九年(1636年),當時巡撫孫傳庭為鎮壓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又在西安城四關筑構廓城,廓城為土所夯筑。清圣祖玄燁康熙元年(1662年),當時總督白如梅、巡撫賈漢復再加修葺西安城。清高宗弘歷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當時巡撫畢沅對西安城大加修理,這時城垣高三丈六尺,城墻厚四丈七尺,城壕上寬六丈,下寬三丈,城門樓三重,即正樓、箭樓、炮樓,城墻垛口6588個,官廳4座,角樓4座,魁星樓一座位東南隅城墻上,卡房94所,城周42里。
辛亥革命時,北城門樓毀于炮,只存箭樓。1926年,直系軍閥吳佩孚,驅使河南軍閥劉振華領鎮嵩軍10萬人圍困西安城,長達8個月之久,西安軍民死傷5萬多人,焚燒南城門箭樓,毀敵臺8座,敵樓、角樓、魁星樓、垛口、幾乎均毀。外側剝去包磚18000平方米,城墻170個流水槽全部廢用。加之抗日戰爭時期在城墻上挖防空洞及難民挖住宿洞,城墻內外挖窯打洞2000余孔,城墻塌方22萬立方米。環城林890畝,公私占毀約三分之一。
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對西安城垣大規模修葺,對墻(城墻)、河(護城河)、林(護環城林)、路(城門出入路、城內馬道和城外環城公園路)一并治理,城周建公園,城垣治理整齊,疏護城河75萬立方米,引南山水經曲江池至興慶湖,再由城東南角進西北角出,由古漢城河注入渭河,城河至此成為活水。但火車站解放門還是一個大缺口,直至2004年12月17日才將缺口封住,至此西安城墻才煥發出古代的輝煌。
西安城垣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之一。
西安城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西安城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榆林·綏德縣·蘄王廟》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渭南·華陰·西岳華山》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