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禮泉縣·昭陵》陜西名勝簡介
在禮泉縣昭陵鄉九嵕山,距禮泉縣城22公里,距西安市80公里。昭陵是唐朝第二皇帝位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合葬墓。唐代稱柏城。
李世民(599—649年),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隋末與父兄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李淵得帝位,封世民為秦王,任尚書令,給唐高祖東擋西殺,南征北戰,曾鎮壓竇建德、劉闥黑起義軍,曾消滅薛仁杲、王世充割據勢力,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秋八月即位,高祖自稱太上皇。李世民在位23年(626—649年)。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和府兵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發展科學制度。能任賢納諫,魏徵遂有《太宗十思疏》之諫,以隋亡為鑒。發展經濟、武功四夷,以文成公主嫁吐蕃松贊干布,促進了漢藏民族團結友好,發展“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的貿易和文化的交流,政績斐然,史稱貞觀之治。
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李世民駕崩,發喪、宣遺詔,罷遼東之役,停土木之建,四夷入仕及朝貢者數百人,聞喪皆慟哭剪發、剺面割耳,流血灑地。當年秋八月,葬于昭陵。據《歷代通鑒輯覽》記載:“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請殉葬,上(指皇上高宗李治)遣人諭以先(指太宗李世民)旨,不許,蠻夷君長,為先帝所扲服者,頡利等十四人,皆鑿石為像,列于北司馬門內。”
昭陵以九嵕山整山為陵,其山海拔1188米,歷13年(貞觀十年至二十三年)始建完工,總面積30萬畝,周圍120華里,以北脈九峰之尤的陵山為基點,向東南、西南呈扇形伸展,是關中唐18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帝陵,當地稱為唐王陵。史傳為萬年(今長安)閻立德、閻立本兩兄弟設計而建,建筑宏麗,山陵周圍有3組古建筑群:南有朱雀門和獻殿,北有司馬門和祭壇,西南有陵下宮,俗稱皇城,遺址東西長238米、南北寬301米、周圍墻基厚3.5米,當時大量房屋,即建在此處,原建筑火焚后,唐德宗李適貞元十四年(789年),重修房屋為278間。北面的祭壇遺址,東西長53.5米,南北寬86.5米,略呈梯形,墻基階層,尚可辨認。據《長安圖志》載,以寢宮為中心,四周回繞墻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有關資料記載,以山鑿石,成為玄宮,從埏道至墓室,深75丈,前后有石門5道,并有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盛有殉葬品。緣山傍巖,架梁為棧道,懸巖百仞,繞山230步,始達元宮門。后來棧道拆除,石宮高懸,與外界隔絕。
五代時期,梁太祖朱溫開平二年(908年)冬十月,華原(今銅川市耀州區)溫韜發掘唐諸陵,取其所藏金寶,唯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代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
昭陵是一座極為豐富的文物寶庫,地上地下都遺存有大量的珍貴文物,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原陳列在昭陵北面祭壇內的東西廡房內,這六駿是唐太宗在貞觀十年(636年)十一月葬長孫文德皇后時下詔雕刻的,是他征戰所騎的六匹戰馬,以彰耀自己在大唐開國中的武功,這六駿的名字是:白蹄烏、特勒驃、颯露紫、青騅、什伐赤、拳毛騧。
白蹄烏是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618年)冬十一月李世民和薛仁杲在淺水原(一名鶉觚原,在長武縣境內)作戰時所乘的戰馬,在原上相持兩月,世民堅壁不出,待仁杲部屬羅睺糧盡,以誘戰而消滅建都折墌城(在今甘肅涇川)的秦王薛舉之子薛仁杲,隴西由是盡平。
特勒驃為突厥所貢。武德二年(619年)冬,宋金剛取澮州陷之,軍勢甚銳,唐高祖欲棄河東,謹守關西。秦王李世民請曰: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愿假臣精兵3萬,必平殲劉武周,克復汾晉。于是發關中兵給李世民,使擊宋金剛,在柏壁(今山西新絳境內)與宋金剛大戰,騎的就是這匹馬。到第二年四月,一舉打敗了劉武周及所部將宋金剛,把他們皆趕跑到突厥境內,劉武周原所據之州縣,皆為唐有。
颯露紫是李世民在與鄭王王世充作戰時的坐騎。武德四年(621年)二月,秦王在去年七月伐鄭得許州、毫州勝利的基礎上,在谷水與鄭軍交戰,李世民乘颯露紫引騎兵南下,身先士卒,與所部屈突通之步兵通力合勢,與鄭王兵進行了殊死的戰斗,自早晨戰到中午,散而復合者四次,王世充兵不支始退,李世民縱馬直抵洛陽城下,圍困了鄭王的都城,旬余不能克,總管劉弘基請李世民班師而回,世民曰:“東方諸州,已望風款服,洛陽孤城勢不能支,功在垂成,奈何棄之。”乃下令軍中,敢言班師者斬。延到五月,鄭王的救兵夏王竇建德,在援鄭的途中被秦王李世民設計打敗,夏王竇建德被擒,李世民將其縛至洛陽城下,鄭王王世充見大勢已去,遂素服率子及群臣3000余人投降于唐。
青騅是武德四年李世民和竇建德在武牢關(唐稱虎牢關為武牢關)作戰時的坐騎。
什伐赤,波斯(即今伊朗)所貢,譯音“阿濕婆”之意為馬,也是武德四年和竇建德交戰中的坐騎。
拳毛騧,是許洛仁在虎牢關下所進獻。武德五年(622年)春正月,劉黑闥自稱漢東王。改元天造,都洺州。三月,李世民進軍洺水上以逼之,決洺水以淹劉黑闥軍,黑闥與他的仆射范愿等奔突厥,山東悉平。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的坐騎就是拳毛騧。
昭陵六駿,傳為閻立德、閻立本所刻,唐太宗親撰馬贊、歐陽詢書,《金石錄》說俱載于《太宗實錄》中。在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兩駿在1914年被美國文化間諜勾結陜西軍閥盜走了,現仍在美國,藏于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昭陵的碑石也是極為豐富而珍貴的,這些著名的墓碑石刻,組成了昭陵碑林,布滿了第一、第二室,共15間大房子,其中有尉遲恭墓碑、段志玄、碑房玄齡碑(褚遂良書)、溫彥博碑(歐陽詢書)、高士廉碑(趙模書)、杜君綽碑(高正臣書)、褚亮(褚遂良之父、秦府十八學士之一)碑、孔穎達(國子祭酒、秦府十八學士之一)碑、薛收(秦府十八學士之一,定州刺史,遷葬陪葬區)碑、豆盧寬(鎮軍大將軍)碑、張胤(禮部尚書)碑、李靖碑、阿史那忠碑、房仁裕碑、許洛仁碑、清河公主碑、馬周碑、紀王陸妃碑、蘭陵公主碑、裴藝碑、張阿難碑、宇文士及碑、崔敦禮碑、長樂公主碑、唐儉碑、程知節碑、梁敏碑頭、姜簡碑頭、周護碑、吳黑闥碑、李孟常碑、越國太妃燕氏碑、豆盧仁業碑、姜遐碑、李承乾碑、乙速孤行儼碑、李貞碑、吳廣碑、新城公主碑、周道務碑、昭陵圖碑、新修唐太宗廟碑、清防護昭陵碑等,還有敬德夫婦兩合墓志蓋上的《飛白書》,這是唐墓中絕無僅有的文物。此外,還有從徐懋功墓中出土的文物唐帽三梁進德冠,為全國獨一無二的珍品。關于徐懋功、程知節、吳黑闥等人參加瓦崗農民起義軍,在有關碑文或墓志中曾有記載。從李勣(徐懋功)墓碑和墓志中,解決了歷史學家長期有爭議的瓦崗寨起義的時間問題,肯定為隋煬帝楊廣大業七年(611年)。昭陵將以上文物集中起來,在李勣墓園成立昭陵博物館,陳展出以上所述文物外,還陳展彩繪釉陶文官、武士和墓俑群,還陳展出唐三彩,其中最名貴的加藍三彩立女傭一尊,是三彩中的珍品。這些人物神情各異,服飾多樣,燦爛奪目,色艷如新。還另有樂伎、雙人舞蹈、牛車、仕女畫面等15幅壁畫。昭陵及其陪葬陵共出土文物包括2000年以前的王羲之《蘭亭序》真品等2000多件,反映了古代勞動技師的藝術成就,也反映了唐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唐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及與少數民族關系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和參考資料。
昭陵除李世民的主陵外,還有眾多的陪葬墓,他們都是功臣貴戚,一共167座墳墓,其中有:長樂公主、新城公主、城陽公主、馬周、段志玄、李靖、程知節(程咬金)、尉遲恭、房玄齡、李勣(徐懋功)、魏徵、孔穎達、褚亮、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執失思力、李思摩、阿史那忠等等,有些人因軍功大或政績卓著,墳墓還有特殊,比如魏徵,唐太宗當作鏡子,葬昭陵近處鳳凰山頂,太宗親撰碑文,碑又高又大,他人比之不得;再如李靖,軍功卓著,起冢象陰山、積石山;李勣墓起冢象陰山、鐵山、烏德韃山;阿史那社爾墓,起冢象蔥山,他生平平定龜茲王,移安西都護府于龜茲(今新疆庫車),統領于闐(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碎葉(今伊塞克湖附近),謂之四鎮。
昭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陵為全國3A級風景名勝點。
上一篇:《咸陽·長武縣·昭仁寺》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西安·碑林區·昭陵六駿碑》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