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泰山之旅·泰山·泰山封禪
據古史記載,先民看到泰山峻極于天,以為“天高不可及于泰山”,“天地交泰”。受這種觀念影響,“王者受命易姓,報功告成,必于岱宗”,這就是所謂的封禪大典。在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叫作封;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土,報地之功,叫作禪。五行學說興起之后,對封禪有進一步的解釋,《白虎通·封禪》云:“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日,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者何?萬物之始,交待之處也。”因此,凡所謂“受命于天”的帝王,為答謝天帝“授命”之恩,往往要舉行隆重的封禪大典,而且主要是在泰山舉行。
泰山封禪紀盛世
傳說遠古時期到泰山封禪的有七十二君。《韓詩外傳》說:“孔子升泰山,觀易姓之王,可得而數者七十余人。”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認為,封禪始于伏羲氏以前的無懷氏。無懷氏曾封泰山。春秋時,齊桓公稱霸諸侯后,欲行封禪之舉,管仲說:古代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皆受命然后得封禪。”經管仲勸說,齊桓公未能封禪。司馬遷還專門記載了黃帝封泰山的一段傳說:“黃帝升封泰山,于是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者七十余人,小臣獨不得上,乃悉持龍髯,拔墮黃帝之弓。小臣百姓仰望黃帝不能復,乃抱其弓而號,故后世因曰烏號弓。”這段記載使后世一些熱衷長生成仙的帝王確信封禪可升仙。另外,《尚書·堯典》說在堯的太祖廟舉行禪位典禮后,這一年二月,舜到東方巡視,登上泰山,舉行了祭祀泰山的典禮。
秦漢以后,泰山封禪大典更成為太平盛世的標志,秦始皇、漢武帝、東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都曾來此封禪告祭,刻石紀功。明以后,封禪與郊祀合二為一,在北京建天壇祭天祈谷,修地壇祭地,但清康熙、乾隆二帝仍要駕臨泰山告祭。泰山封禪活動使泰山的地位尊崇無比,成為當之無愧的五岳之宗,同時也給泰山留下了諸多的古跡和傳說,使古老的泰山文化更為豐富多采。
秦皇留罵名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后,率領浩浩蕩蕩的東巡大軍來到泰山,準備舉行封禪大典。他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問封禪的禮儀。儒生眾說紛紜,有說古天子封禪坐蒲車,以免損傷泰山的土石草木;有言應“掃地而祠,席用俎秸”。秦始皇干脆黜儒生,自定儀式。他乘車從泰山南坡上至山頂,“立石頌德,明其得封,”然后由北坡下,禪于肅然山。
傳說秦始皇在泰山上突遇暴風雨,避雨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五大夫是秦代二十一級官爵中的第九級。《漢官儀》始謂其樹為松,唐宰相陸贄《禁中青松》詩又云“不羨五株封”,后世遂訛傳五大夫乃指五株松樹。唐人李冗《獨異志》卷中記載:“始皇二十八年登封泰山,至半,忽大風雨雷電,路旁有五松樹,蔭翳數畝,乃封為五大夫。忽聞樹上有人言曰:‘無道德,無仁禮,而天下妄命帝,何以封!’左右咸聞。始皇不樂,乃歸,崩于沙丘。”在當地傳說中,對秦始皇封禪之舉更是多所譏諷。如百姓以為泰山松為秦始皇所封有損于泰山松的美名,于是將五大夫松北側山崖上的一株松樹命名為處士松,以處士松的清高來對抗五大夫松的權勢。又說明萬歷三十年泰山蛟龍騰起,山洪暴發,秦松被水沖走,世人拍手稱快。又相傳是呂洞賓不喜秦松,飛來一塊石頭壓毀的。這飛來石如今就陡立于五大夫松之下,危如累卵,搖搖欲傾。
山東泰山五大夫松
現在中天門上側仍有三株松樹名五大夫松,為泰山八景之一,稱作秦松挺秀。不過實非秦松,而是清雍正年間欽差大臣丁皂保補植的。
漢武夸功業
西漢武帝劉徹好大喜功,在二十一年的時間里曾七次到泰山舉行大規模的封禪典禮。據記載,武帝來到泰山,立即為泰山的雄偉壯麗所驚駭,連聲贊曰:“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可到了封禪時,他不清楚古代禮儀,便召集儒生討論。儒生們各執一見,難以施行。于是武帝自定禮儀,先到梁父山祭地;次在山下東方設壇祭天,壇廣1.2丈,高9尺,下埋“玉牒書”;禮畢,武帝率少數大臣登上泰山極頂,再次祭天。第二日由北山坡下,禪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封禪時奏起隆重的音樂,武帝著黃色衣,親自跪拜。封禪畢,下詔改元,令諸侯在泰山下治邸。
武帝此次封禪留有著名的無字碑。史載武帝在泰山絕頂上看到以往帝王無不在此樹碑立傳,為自己歌功頌德,他甚是不屑,以為自己功德蓋世,萬民俯首,非一小小石碑所能言表。于是別出心裁,命臣下取來他山之石,立于山巔,以顯示他高上加高、無以言表的功德。相傳漢武帝立碑之時,岱頂瑞云飄忽,四面霞光。這塊石頭世稱漢石表,方柱體,由趺座、削身、帽蓋三層迭遞而成,以表高上加高之意。現一般稱此碑為無字碑,據說碑內封藏金簡玉函,故又稱石函。如今無字碑矗立在玉皇殿門外,雖經百世露浸雨濕而不生苔蘚。傳說艷陽高照時石碑熠熠發光,碑中幾行篆字言武帝功德:“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親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篆字遠看則有,近觀則無,可謂泰山一奇。
繼武帝之后,東漢光武帝劉秀舉行了盛大的泰山封禪。按封禪慣例,易姓之王方可改封,中興之主只能修封。東漢仍為劉氏漢室,所以劉秀本來打算修封。大夫梁松力爭“以為必改乃當天意”,結果劉秀決定改封泰山。據東漢泰山郡守應劭《漢官馬第伯封禪儀記》載,建武三十二年(56)春二月,劉秀登泰山,“是朝上山騎行,往往道峻峭,下騎,步,牽馬,乍步乍騎,且相半,至中觀留馬”。這留馬處便是后來的回馬嶺。《封禪儀記》又說:“仰望天關,如從谷底仰觀抗峰……到天關自以為已至也,問道中人,言尚十余里。”這天關,即今中天門。可惜劉秀此次封禪并未得到祥瑞,只好殺了梁松以謝天下。
玄宗封岳神
唐乾封元年(666),唐高宗李治東封泰山。這次封禪在泰山封禪史上影響并不大,值得一提的是武則天以皇后的身份參與此事,可謂空前絕后。武則天借這樁被視為“顯號”、“顗名”的盛舉,為后來登上皇帝寶座作了鋪墊。
唐開元十三年(725),唐玄宗李隆基赴泰山封禪。此時正值開元盛世,“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故封禪規模極為宏大,有國內各民族的首領或代表以及波斯、天竺、倭國等許多友好鄰邦的使節參加。臨行前玄宗宣稱“朕今此行,皆為蒼生祈福,更無私請”。不過他的手下卻借封禪徇私。如封禪使張說就讓他的女婿鄭鎰代辦各項事務;封禪結束后,鄭鎰便由九品小吏驟遷五品官員。玄宗問他為什么升得這么快,鄭鎰無言可對,旁人說:“此泰山之力也。”明說是封泰山的功勞,其實暗刺張說任人唯親。后來人們便稱岳父為泰山。北宋歐陽修則認為泰山極頂西北有座丈人峰,樣子像個傴僂老人,所以用泰山稱岳父。不論孰是孰非,稱丈人為泰山的由來是與泰山有關的。其實,“岳父”一詞也由泰山為東岳而來。
據稱玄宗此次封禪祥瑞迭現,曾遇蛟龍起舞,見白鴿飛翔。玄宗興致大發,當即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并下令在大觀峰下鑿出巨大的摩崖石刻,由玄宗親自撰寫碑文。碑文最后兩句“道在觀政,名非從欲”,氣魄非凡,顯示出盛唐氣象。玄宗歸途中卻遭遇驚險。相傳一巨石緊隨玄宗下山,情形危急。玄宗大驚之下醒悟到此乃泰山神顯靈,遂轉身下拜,說道:“免送吧”。巨石立時停住,搖搖欲墜立于道旁。此石即名“免送石”。后人懼之,又因這里是東路登山必經之道,便刻“此處不可久停”六個大字于石上。
真宗造天書
北宋真宗皇帝劉恒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庸之君。他在位時邊界戰爭頻繁,西夏和遼國不斷南侵。為貪圖安逸,他不惜割賠土地錢財以求茍安。正是這位真宗,竟也舉行了封禪大典,結果留下了許多笑柄。
史載宋朝的宰相曾率領文武百官、蕃夷僧道兩萬余人,請求真宗封禪。真宗想到封禪可“鎮服四海,夸示夷狄”,讓夷狄首領看看王朝的太平、富裕、受天保佑,這樣雖不能收復幽薊,也可洗刷一下失地之恥,而且不定還能借此阻止遼人南下之勢。于是他不僅欣然接受眾請,還與宰相王欽若密謀導演了一出降“天書”的鬧劇。據說大中祥符元年(1008)六月初六,樵夫董柞見一黃帛自空冉冉而降,落在泰山腳下紅門西之垂刀嶺的小樹上,帛上有蝌蚪字形,即為天書;又傳王欽若事先偽造好天書,埋在泰山紅門西邊的大藏嶺,到了六月初六這天,派一木工前去“發現”天書。總之天書被火速送往都城開封。于是真宗便以報答神靈為名,率領群臣,車載天書,堂而皇之地赴泰山封禪。在泰山真宗親自撰寫了《登泰山謝天書述工圣功德碑》,并首創了碧霞元君這位泰山女神。《岱覽》記載:“漢時天齊仁圣帝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北石像仆。至唐,童泐盡,女淪于池。至宋真宗封泰山還,次御帳滌手,池內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滌之,玉女也。命有司建小祠安奉,號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所謂“小祠”時稱“昭真祠”,即今碧霞祠。真宗封禪完畢,大赦天下,改乾封縣(今泰安縣)為奉符縣,定六月六為天貺節。第二年(1009)在岱廟內修建天貺殿,在岱廟附近造“天書觀”用來保存天書。如此大肆折騰一番后,遼人確實偃旗息鼓很長一段時間,但這并非真宗封禪的作用,而是因蕭太后駕崩,遼人忙于收拾國內政局而無力南侵。真宗為此陶醉時,大概沒想到這出丑劇使他貽笑萬年,連清乾隆帝都賦詩道:“天書上下腆顏為,鄙甚三呼稱不知。中道弗前回馬返,岳嶺應實愧難欺。”
真宗封禪留下的天貺殿今為岱廟主殿,原祀泰山神,當年真宗加封為仁圣天齊王。該殿規模宏大,富麗輝煌,同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并稱為中國三大宮殿式建筑。殿內有高達3.3米、長62米的巨幅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生動地描繪了東岳大帝出巡的浩大場面。壁畫傳為宋人作品,但因歷經滄桑,這幅藝術珍品曾遭損毀,現存實為后人依宋代壁畫原貌補作。
除天貺殿外,真宗還在泰山留下了接駕石和御帳坪等遺跡。傳說真宗行至云步橋,見山青水碧,景色絕佳,遂休憩于山崖石坪之上。泰山神黃飛虎巡游經過此處,看到真宗正在逍遙享樂,不禁勃然大怒,放出一巨石滾向真宗。真宗魂飛魄散,大叫救駕,不料巨石突然停住了。封禪使王欽若討好地說此乃元君派來接駕的石叟,并將此石命名為“接駕石”,又將石坪命名為“御帳坪”。
乾隆屢登臨
清人入關統一天下后不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清圣祖玄燁“次泰安,登泰山,祀東岳”,并宣稱泰山山脈起源于遼東,以此為愛新覺羅氏由東北入主中原尋求依據;乾隆皇帝更有十一次駕臨泰安,六次登泰山,在泰山留下了許多詩文遺蹤。
1748年,乾隆與皇太后一道登泰岳告祭。在此之前,山東巡撫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作迎接圣駕的準備:在南天門內、碧霞祠東、玉皇廟、朝陽洞營造四座行宮,供圣上休歇,由山腳至絕頂的道路、祠廟皆修繕一新;山路險峻處與彎道處均架好天橋等等。巡撫又命人制作了長3.51米、寬1.265米的《泰山盤路圖》,詳細描繪了泰岳的真實景觀:從岱廟到刺破云天的玉皇頂,層巒疊嶂,巉巖幽壑,乃至各處木板天橋都標示出來。由此可知帝王巡幸泰山,對黎民百姓簡直是一場災難。
乾隆屢登泰山,留下的描繪贊美泰山的詩篇據統計有一百多首。乾隆在此還曾有彎弓射虎的壯舉:相傳乾隆十三年,乾隆在王母池北的虎山突遇猛虎,他用箭將虎射死,并立石碑刻“乾隆射虎處”。如今,乾隆的詩很少有人欣賞,石碑也早已不知去向,而泰山老翁舌戰乾隆的故事,卻在當地盛傳不衰。傳說乾隆行至一名叫“東西橋子”的地方時,適遇一老翁。他興致一來,想戲弄一下齊魯棒子,于是問老翁籃子何用。老翁答以“盛東西”。乾隆刁難道:“為何只盛東西,不盛南北呢?”老翁從容地答道:“萬歲,按照干支五行,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古語道,紙里包不住火,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紙乃木之造,籃為條之編,籃子盛北水漏凈,盛南燃成灰,拾籃碎木能燒飯,挎籃金子買衣穿。因此,籃子只能盛東西,不能盛南北。”白發老翁旁征博引,侃侃而談,說得乾隆不由連連稱是,最后乾隆隨口吟詩一首:“侉子滿山東,棒子遍齊魯。聽此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故宮·沉沉帝王夢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天津之旅·天津·津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