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西侯度遺址·華夏第一代子孫的余燼
芮城,地處黃河中下游,山西省西南端,秦、晉、豫三省交界處,是中華民族祖先最早生活、開發的地區之一。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西侯度遺址就是在芮城縣發現的。殷商時,這里是芮國,西周武王封本家弟子于此地,稱為魏國。北周始設芮城縣。
芮城文化悠久,名勝古跡眾多。主要有西侯度遺址、建于唐代的廣仁王廟、宋元之際的圣壽寺舍利塔、元代的永樂宮以及城隍廟、大禹渡、風陵渡等。
西侯度遺址位于芮城縣西北,中條山之陽,西距黃河3公里,南與匼河遺址為鄰。遺址內出土了距今約一百八十五萬年前屬于早更新世的舊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文化遺物以石器為主,以石英巖為原料。石器組合分為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狀器。其石器打制方法是從石核上往下打擊石片。采用錘擊法、垂直砸擊法和投擊法加工成的石器有直刃、凹刃、圓刃刮削器,單面刃和雙面刃砍砸器、三棱大尖狀器。石器類型的不同,表示了石器的主人在石器的使用上有明顯分工。除石器外,還發現了帶有切痕的鹿角和被火燒過的鹿角、獸骨和馬牙化石,它們證明西侯度人當時已開始用火,這是迄今所知中國人類用火的最早記錄。哺乳動物化石有二十五種,大部分為草原動物,其中有鴕鳥、鬣狗、雙叉麋、晉南麋鹿、長鼻三趾馬、三門馬、劍齒象、平額象、羚羊、披毛犀、巨河貍等,也有一些叢林和森林動物,如李氏野豬、古中國野牛、納瑪象。這些動物如今已全部絕種。西侯度遺址向人們展示了華夏第一代子孫的生活狀貌。
廣仁王廟,又稱五龍廟。建于唐代,五開間四架椽,單檐歇山頂,古樸簡練。
圣壽寺舍利塔,建于宋元豐元年(1078),位于縣城東北隅。塔平面八角,十三層,高48米,上有鐵復缽頂;塔內有宋代佛教壁畫,線條流暢,敷色典雅明麗。
城隍廟,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是一座綜合宋、元、清歷代建筑風貌于一體的古建筑。
大禹渡,在縣城東南5公里。相傳禹鑿龍門后,來此歇腳,并手植一柏。今古柏巍然獨秀,被稱為“神柏”。原有禹王廟,就建在古柏旁,后毀。
風陵渡,位于山西最南端,是晉、秦、豫三省的交界處,有“雞叫一聲聽三省”之稱。因地處咽喉要沖,向為兵家必爭之地?!端涀ⅰ份d:“潼關之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風陵渡鎮東南約1里處,有傳說是黃帝賢相風后的陵墓,風陵渡由此得名。風陵渡北8公里處有傳說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廟遺址和墓冢。
上一篇:莽莽關外山·千山之旅·鐵剎山·北國道教始興地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廈門之旅·漳州·南國“香城”臺胞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