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民而王:魏宗室曹冏上《六代論》》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皇族曹冏上書說:“古代帝王,必定任用同姓皇族,以表明親近親族,也必定任用異姓大臣,以表明尊重賢能。只采用親近親族的辦法治國,隨著它的浸蝕,皇權就會漸漸衰弱;只采用尊重賢能的辦法治國,隨著他的把持,皇權就會被奪取。先圣了解這種必然趨勢,所以對于皇族和非皇族廣泛求取,同時并用,因而能夠保得統治權,歷時長久。如今魏尊重賢能的法律雖已嚴明,親近親族的辦法還不完備,或者任而不重用,或者放置不任用,我私下思慮這些,睡覺都不能安寧,謹對所聽到的加以陳述,議論它的成敗得失。古代夏、商、周歷經數十世代,而秦只傳到二世即歸滅亡,為什么?夏商周三代的君王與各封國共同管理萬民,所以封國與君王有憂同當;秦王則獨自統治百姓,所以出現危險而沒人相救。秦王朝看到周王朝的衰敗,認為是弱小的封國終會被吞奪,于是廢除五等爵,建立郡縣制,朝廷內沒有皇族子弟輔佐,朝廷外沒有諸侯屏衛,好像一個人割掉四肢獨由胸腹支撐,旁觀者為之寒心,可秦始皇還安然自得,認為是為子孫創立了帝王的萬世之業,豈不荒謬!所以漢高祖奮起三尺之劍,以烏合之眾起兵,五年之中,成就了帝王之業。這是為什么?蓋因拔除盤根錯節難以成功,摧枯拉朽容易得力,這是事理之必然。漢王朝看到秦王朝的失誤,遂大封皇族子弟。等到諸呂擅權,危害劉氏皇族,而天下卻沒有發生動搖的原因,正是因為諸侯力量強大,有如粘在一起的磐石一樣穩固。然而漢高祖分封諸侯建立藩國,封地面積超過古代規定,所以賈誼認為要想天下得到治理安定,不如廣建諸侯國而減少諸侯勢力,漢文帝沒有采納。到了漢景帝,過分采用晁錯的計策,削減封國領土,于是爆發了七國之亂。征兆出現在漢高帝時,禍患聚成于文帝、景帝之時,是由于開始寬厚得超過規定,而后來削減時又太急切的緣故。所謂: ‘末大必折,尾大難掉’,尾巴與身子同屬一體,有時也不順從,更何況不是屬于一體的尾巴,豈能擺得動?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計策,頒布推恩令,自此以后,封國力量遂衰敗,子孫微弱,除了收取租稅維持衣食生活外,不能參與國政。到了哀帝、平帝時,王莽掌權,假冒周公之事,重演田常之亂,封國諸侯中,有的甚至制造天賜祥瑞,歌頌王莽恩德,豈不令人悲哀? 由此說來,并不是皇族子弟偏偏在惠帝、文帝之際忠孝雙全,而在哀帝、平帝之際就變成叛逆,是權力輕微,勢力薄弱,不能有所定奪。幸賴光武皇帝發揚不世之英姿,在王莽做了皇帝后仍能將他擒獲,使漢代皇族子嗣在將要滅絕之時得以延續,豈不是皇族子弟的力量! 可是以后,又不能借鑒秦王朝的教訓,不知道承襲周王朝的舊制,到了漢桓帝、漢靈帝時,宦官執政,君王孤立于上,大臣弄權于下,于是天下大亂,奸雄并爭,皇家宗廟被燒成灰燼,宮室變成荒草樹叢。
“太祖皇帝龍飛鳳翔,掃除兇逆,大魏興起,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觀察五代的存亡原因,而不采用他們的治國良策; 目睹前車之傾覆,卻不改變車道。親王空有虛名而實無封地、封國之君,只有不能臣使之民;皇族子弟流竄在大街小巷,不知道國家大政方針;權力如一介小民,勢力同尋常百姓。內無盤根錯節的穩固,外無磐石般諸侯結盟相助,這是不能夠使國家安定、成就萬世大業的。況且現在的州牧、郡守,與古代的方伯、諸侯一樣,都擁有千里之地,身兼軍隊要職,有的一家數人擔任高官,有的兄弟同時占據要職; 而皇族子弟竟無一人躋身于高官之列,與他們互相牽制,這不是使主干強大、枝稍微弱、防備萬一的辦法。如今所謂任用賢能,或提拔到著名都市為長,或擔任一軍統帥; 可是皇族子弟有文才的,必只限于當一個小縣縣宰; 有武略的,必只限于當一個只管百人的小官,不是獎勵進取,任用賢能,褒獎優待皇族子弟的禮法。俗語說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這是因為扶持它身體的腳眾多的緣故。這句話說的雖是小蟲,但可以比喻國家大事。所以,圣明的君王在安定時不忘記危亂,存時不忘記亡,即使天下發生變故,也不會有覆滅的災難了?!辈軆紫M赃@番議論使曹爽有所感動而省悟,曹爽不采納。
曹冏的政治韜略,要在博求親疏,并而用之,既防微弱,又阻劫奪。君以天下予其民,天下也同其憂,獨制其民,傾危莫救。強干弱枝,固本培元。眾建諸侯,藩屏王室。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上一篇:《從長計議:魏鄧艾屯田》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郭汜互相攻殺》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