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址·濮陽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位于濮陽市區南部,為春秋時期衛國北部的重要城邑,其下疊壓的文化層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戚城是衛國北部的一個邊邑,相傳是衛靈公的外孫孔悝的采邑,北依黃河,南與魯接壤,西與鄭毗鄰,是春秋時期衛國邊陲的軍事重鎮。因其雄踞古黃河東南岸,與晉國隔河相望,交通發達,水陸俱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為諸侯爭奪的一個戰略要地。
戚城是豫北地區保留年代最久、延續時間最長的古代聚落與城池,地下自下而上依次疊壓著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商、西周、春秋、漢等文化層。該城創建于西周后期,以后歷代多有增建。現存東西北三面墻體,殘存城墻周長1520m,北墻與東墻保存較好,南墻不存。戚城城墻殘存最高處8.3m,最厚處16.5m,城內面積14.4h㎡。經考古鉆探發現,現存城址內有城門、宮殿基址、道路、夯土臺、水井等遺跡;出土文物有龍山文化鼎、盆、豆等陶器殘片,商代灰陶細繩紋鬲、大口尊等陶器殘片,馬鈴和車馬器殘件以及周代、漢代等不同時期的遺物。遺址東城墻外80m處有一邊長25m、高5m的方土丘,系夯筑而成,與早期城址屬于同一時代,是當年的會盟臺基址。公元前626年~前531年的近一個世紀內,各諸侯國在衛會盟十五次,其中七次會盟于此。
戚城遺址見證了周代衛國的歷史變遷及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為我們研究春秋時期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近景(文宣提供)
城墻夯土剖面(文宣提供)
上一篇:佛教建筑·滑縣明福寺塔
下一篇:道教建筑·登封中岳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