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職官表》的主要內容,《歷代職官表》導讀
《歷代職官表》是 一部以表格和歷代沿革的形式記載上古至清代各朝職官的史著。清紀昀等奉敕撰。乾隆五十四年(1789)成書。該書纂成后,除編入《四庫全書》 外,還有內廷武英殿修書處刊刻印行。前者人稱“庫本”,不常得見: 后者人稱“殿本”,流傳頗廣,如有“四庫備要本”、“叢書集成本”以及廣州書局的刻本等。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殿本為底本拼縮影印出版了該書,以供研究者使用。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乾隆進士,由庶吉士、翰林編修至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官職。其學識淵博,于書無所不通。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由其主持修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簡明目錄》兩部專著,系統而廣泛地評介了我國傳世的大量古籍。與此同時,紀昀還奉敕主持編纂了《歷代職官表》一書。盡管是書以眾人之力而成,但因由其領銜主修,故后世常言紀昀等撰。除前述諸書,紀昀所著尚有《紀文達公文集》、《閱微草堂筆記》、《史通削繁》等傳世。
《歷代職官表》72卷(以前有人誤解為有63卷和72卷兩種,其實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疏忽,使人妄生歧義)。全書以清代官制為綱,自 “宗人府”、“內閣”、“吏部”、“戶部”等部門起,至“藩屬各官”、“土司各官”止,共分為67個門類,每一門類都由以下三欄組成:第一欄是“表”,以表格的形式起首到清代各職官的名稱,接著依次排列三代、秦漢至明代與之相應的職官名稱,以此追溯歷代官職沿革,以明淵源;第二欄是“國朝(清朝)官制”,主要取材于《清會典》,詳細敘述清代各官的員額、品級、職掌等; 第三欄是“歷代建置”,輯錄了先秦以來的儒家經典、正史中的“職官志”以及政書、類書、筆記中的有關文獻資料,并附按語,考訂了歷代官制的建置沿革。以上三欄以第三欄所占篇幅最多,引用資料最豐富,因此也可以說是“表” 的詳細注釋。
中國古代官制復雜,官名繁多,而可供查考歷代職官的書籍也很多。但是,《歷代職官表》基本上搜羅了古代有關官制記載的主要文獻資料,如《通典》、《文獻通考》、《清會典》、歷代正史的《職官志》以及文集、筆記等共達200余種,又以表格的形式加以排比編次,給后人的研究、檢索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正因為該書資料豐富,頭緒明晰,所以問世以來能久行不衰,使用價值遠遠超出了其他同類專著。
然而,《歷代職官表》成書以后,也遭到人們的批評。該書最大的缺陷是體例不當,作者將歷代官制強行比附清代官制,就無法反映比較準確的變化情況,盡失原意,而如清代特有的“軍機處”,盡管其在官制中據有特殊地位,卻因找不到可以比附的歷代官職而終未編列成表。其次,所引材料雖多,內容卻不免繁雜,考核未精,錯誤屢出,甚至個別官名漏列。第三,該書未附索引,查檢不太方便。
《歷代職官表》成書后六十余年,道光年間的黃本驥有感于此書深藏內府,民間流傳甚少,且卷帙浩繁,便著手進行改編。黃氏將原著的“歷代建置”欄全部刪去,僅錄存原第一欄的“表”中的67篇 (將原書“提督”“總兵副將”二表合為一表,又將原“文武官階”一表析為“文官階”“武官階” 二表,故仍有67篇),同時把各表第二欄“國朝官制”的內容盡量予以簡化,直接移至各篇標題下,以注明所列職官的員額、品級。經過這番斧削,一部72卷的 《歷代職官表》刪存不到原書的十分之一,厘為6卷,仍名 《歷代職官表》。黃氏的刪削工作,并未對原有錯誤予以訂誤,甚至在個別地方還新增了脫漏、誤改的毛病。但縮編本具有簡明扼要,使用便利的優點,這是值得肯定的。
1965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重新出版了黃本驥的 《歷代職官表》。該書直接校以有關原始資料,訂正了兩種《歷代職官表》(即72卷本和6卷本)中的錯誤,采用了新式標點,并將各表的直行與橫行分別標以序號,以求眉目清楚,便于編制索引。更值得一提的是新版《歷代職官表》還附有今人瞿蛻園撰寫的《歷代官制概述》和《歷代職官簡釋》。《歷代官制概述》共分九章,從秦漢到清代,通論各代職官制度的沿革;《歷代職官簡釋》則對表中所列的大部分官名、機構名分別作了解說,共有880余條,詞目依首字筆畫順序排列。瞿氏所撰與黃氏《歷代職官表》彼此配合,相輔而行,給查考歷代官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正因其實用,所以,新版《歷代職官表》 (6卷本) 于1980年5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出版。至于72卷本的《歷代職官表》,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9年以殿本為底本影印出版,并新附有索引,頗便檢索。但是,此書至今無校點本,其中錯訛也無人作系統的糾正,這是令人遺憾的。
上一篇:《歷代帝王宅京記》的主要內容,《歷代帝王宅京記》導讀
下一篇:《歷代詩話》的主要內容,《歷代詩話》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