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樞要》的主要內容,《診家樞要》導讀
《診家樞要》系中醫脈診專著。元滑壽 (見“十四經發揮”)撰,約成書于至正十九年 (1359)。《元史·藝文志》最早著錄。本書有清周學海評注本。主要版本除《周氏醫學叢書》本外,有1958年上海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本書專載脈診,書凡1卷。約萬余字。內分“脈象大旨”、“左右手配臟腑部位”、“五臟平脈”、“四時平脈”、“呼吸沉浮定五臟脈”、“因指下輕重以定五臟”、“三部所主”、“診脈之道”、“脈陰陽類成”、“婦人脈法”、“小兒脈”、“診家宗法”諸篇。本書會通了元以前的脈學理論,并結合滑氏潛心于脈學之心得。書中首論脈象大旨及辨脈法,包括脈理、平脈、診脈法則、三部九候之臟腑分屬等內容,其中記載的滑氏對脈理、察脈法等獨到見解頗多,如“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治。”次論諸種病脈的脈象及主病,共30種,后述婦人及小兒脈法,論述簡明扼要。此書后經清周學海校注,并于卷后增附《諸脈條辨》(出程文囿《醫述》)及《持脈總論》(出李中梓《士材三書》) 2篇,使本書內容更為充實。
本書的主要學術成就可概括為以下4方面:1、提出察脈六字名言。即滑氏所說:“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陽生于陰也; 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陰生于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于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滑氏的這“六字”名言,歷代醫家一致認為是“探得診家之要”。“上下”指尺至寸脈氣的貫通,“來去”指脈搏的升降,“至止”指診各部脈之至和止的久暫而言。以此辯陰陽,確是診脈之綱要。2、舉、按、尋三法為切脈之要。滑氏云:“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委曲求之曰尋。”滑氏所總結歸納提出的這三種診脈方法,尤為后世醫家所重視和效法,臨床一直沿用至今。3、系統闡述了30種病脈的脈象和主病,特點是:(1) 對脈的體象描寫,盡量采用兩種相反脈象互相對照、參校的方法,便于后學掌握。(2)重視寸關尺三部候脈,故多按三部分論其脈象主病。(3)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者作為諸脈提綱。(4)對3歲以內小兒診察指紋,滑氏有獨到的貢獻,促進了這一診法的發展。他在《小兒脈》中指出: “小兒三歲以下,首先看虎口三關紋色,紫熱,紅傷寒,青驚風、白疳病,惟黃色隱隱或淡紅隱隱,為常候也。”
滑氏對 “草”脈體描述為 “沉伏實大”,與今之革脈概念相異,書中雖有個別不足為取之處,但屬瑕不掩瑜,本書對研究脈學有重要參考價值,對后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明吳崐評滑氏六字名言時說:“斯六字,足以別乎陰陽虛實,本歧黃之奧旨,而滑攖寧闡明之。”清郭治稱滑氏所論六字為“脈中之神機也,不明六字則虛實陰陽不別也。”清周學海對此書亦頗推崇,并稱贊道:“滑氏曰 ‘凡察脈,須識得上下來去至止六字’,則脈之妙蘊幾于無遺,而講脈學者,可得所宗主矣。”其著作《脈義簡摩》、《脈簡補義》中引錄滑氏之論頗多。另清余燕嶧所著《脈理》一書,即以《診家樞要》為其藍本,后經余顯廷校訂并另撰滑伯仁先生傳一篇附于卷前,由此可見其傳滑氏脈學理論之一斑。這些都說明《診家樞要》一書對后世脈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 1. 明吳崐: 《脈學精華》,上海中醫書局,1937。
- 2. 清余顯廷:《脈理存真》,清光緒二年(1876)刊
- 本。
上一篇:《訄書》的主要內容,《訄書》導讀
下一篇:《詩人玉屑》的主要內容,《詩人玉屑》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