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湖詞》的主要內容,《于湖詞》導讀
《于湖詞》是張孝祥的詞集。又名 《于湖居士樂府》、《于湖先生長短句》。陳振孫 《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為1卷。今存宋本二種:一種附于宋刊《于湖居士文集》,共4卷,詞182首。吳昌綬刊入 《景刊宋元本詞》,稱 《于湖居士樂府》。《四部叢刊》據此影印。一種是宋乾道本《于湖先生長短句》,5卷。“拾遺”1卷,有詞35首。陶湘涉園《續刊景宋金元本詞》即為此本。前有湯衡 《張紫微雅詞序》及陳應行 《于湖先生雅詞序》。南京圖書館藏李子仙影宋鈔本與此同。還有明鈔本、吳訥《百家詞》本、毛晉汲古閣本、《四部備要》本。存詞222首。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 (今安徽和縣) 人。南宋詞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參加廷試,主考官為逢迎秦檜,將秦檜之孫秦塤定為第一,張孝祥第二。然高宗認為他“議論雅正,詞翰爽美,親擢為進士第一。及第后上疏為岳飛辨冤,遭秦檜忌恨。入仕后曾任節度判官、秘書省正字、尚書禮部員外郎等。多次上奏議,向朝廷提出抵御金兵、清除積弊、重視人才的主張。后來做過建康留守、荊南湖北路安撫使等地方官。所任之處,多有政績,“庭無滯訟”。并積極支持張浚北伐,反對屈辱的 “隆興和議”,因而受到主和派的排擠、打擊。乾道五年(1169)因病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退居蕪湖。文集在宋代即行世,今傳40卷。
《于湖詞》表現張孝祥堅決抗敵、收復失地的思想,洋溢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紹興三十一年(1161),宋將虞允文在采石磯擊潰金兵,張孝祥十分振奮,寫下了熱情澎湃的《水調歌頭 ·和龐佑父》:“雪洗虜塵凈,風約楚云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謳歌戰爭的勝利,抒發勝利的喜悅,同時表達了自己誓為收復失地而戰、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決心: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于湖詞》的壓卷之作是在建康留守席上寫下的那首《六州歌頭》(長淮望斷)。當時張浚北伐,在符離失利,朝野震動。主和派屈辱地派人與金議和。張孝祥悲憤難抑,即席賦詞,上片描述了淪陷區令人痛心的“隔水氈鄉”、“區脫縱橫”的景象,下片云:“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詞調句短節促,感情慷慨悲壯,據說張浚讀后,為之 “罷席而入”。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中也評此詞 “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起舞”。《于湖詞》中寫景寄情之作也都寫得放曠豁達,氣勢豪邁。如 《念奴嬌·過洞庭》,上片描繪了空明澄澈的洞庭景色,下片抒發“肝肺皆冰雪”的高尚純潔的胸懷,風格極類蘇軾。其他如《念奴嬌·離思》、《水調歌頭·泛湘江》、《西江月·洞庭》等都是這方面的佳作。
《于湖詞》繼承了蘇軾詞風,湯衡在《張紫微雅詞序》中指出: “自仇池 (蘇軾)仙去,能繼其軌者,非公其誰與哉?”他與張元干是南宋初詞壇上豪放愛國詞的雙璧,上承蘇軾,下開辛棄疾愛國詞派的先河,在詞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查禮在《銅鼓書堂遺稿》中說:“于湖詞聲律宏邁,音節振拔,氣雄而調雅,意緩而語峭。”比較準確地概括了 《于湖詞》的特點。陳應行在 《于湖先生雅詞序》中說: 張孝祥所作長短句,“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散出塵之姿,自在如神之筆,邁往凌云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湯衡在《張紫微雅詞序》中說張孝祥“平昔為詞,未嘗著稿,筆酣興健,頃刻即成,初若不經意,反復究觀,未有一字無來處……所謂駿發踔厲,寓以詩人句法也。”
參考文獻
- 1.徐鵬校點:《于湖居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2. 宛敏灝: 《張孝祥和他的〈于湖詞〉》,載《合肥師范學院學報》,1962年第1期。
上一篇:《習學記言序目》的主要內容,《習學記言序目》導讀
下一篇:《五方元音》的主要內容,《五方元音》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