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簡介|介紹|概況
宋文篇名。蘇軾作。宋晁補之云:“慨然懷古,猶牡瑜事而賦之。”(《續離騷序》)陸游談黃州赤壁磯:“此磯,《圖經》及傳者皆以為周公瑾敗曹操之地。然江上多此名,不可考質。李太白《赤壁歌》云:‘列火張開照云海,周瑜于此敗曹公。’不指言在黃州。蘇公尤疑之。賦云:‘比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樂府云:‘故壘西邊,人道是當日周郎赤壁’。蓋一字不輕下如此。”(《入蜀記》)楊萬里《誠齋詩話》記載:“東坡《赤壁賦》云:‘扣舷而歌之,歌曰’云云,‘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山谷為坡寫此賦為圖障云:‘扣舷而歌曰’,又曰‘其聲嗚嗚,如怨如慕’。去‘之’、‘歌’、‘然’三字,覺神觀精銳。”謝枋得說:“此賦學《莊》、《騷》文法,無一句與《莊》、《騷》相似,非超然之才,絕倫之識,不能為也。”(《文章軌范》)明文征明說:“言曹孟德氣勢皆已消滅無余,譏當時用世者。嘗見墨跡寄傅欽之者云:‘多事畏人,幸無輕出’,蓋有所諱也。然二賦竟傳不泯,而一時用事之人何在?”(《三蘇文范》引)李贄說:“前賦說道理有頭巾氣。”(同上引)茅坤以為題旨為發抒“遺世之想”(同上引)。錢本寰以為敘其“吊古不盡之意’(同上引)。虞伯生以為舒其“山水之癖”(同上引)。《三蘇文范》眉批:“發胸中曠達之思”。袁宏道說:“《前赤壁賦》為禪法道理所障,如老學究著深衣,遍身是板。”(《蘇長公合作》引)清李剛已說:“赤壁有五(按武昌、漢陽、漢川、蒲圻、黃岡),黃州赤壁非孫曹交兵之處,故世人多譏東坡用事疏舛,而其實不然。孫曹交兵雖不知確在何處,然據曹公‘西望夏口,東望武昌’之詩斷之,計其地距黃州本不甚遠。東坡遙望山川,偶懷舊跡,觀其語意,蓋謂武、夏之間一帶山川,為曹公困于周郎之處,固未嘗專指黃州赤壁言也。”愛新覺羅弘歷說:“蓋與造物者游而天機自暢,并無意于吊古,更何預今世事?嘗書寄傅欽之而曰:‘多難畏事,幸毋輕出’,畏宵小之捃摭無已,又或作蟄龍故事耳,乃文征明謂以曹孟德氣勢消滅無余,譏當時用事者,轉以寄傅欽之之語為證,謂為實有所譏刺,可謂烏焉成馬矣。”(《唐宋文醇》)儲欣以為“行歌笑傲,憤世嫉俗”(《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東坡集錄》)。方苞認為“所見無絕殊者,百文境邈不可攀”(《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引)。吳汝綸說:“胸襟既高,識絕亦迥絕非常,不得如方氏之說謂所見無絕殊也。”(同上引)今人馮其庸等選注《歷代文選》云:“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對現實的不滿,也表現了他在老、莊佛學思想影響下的超現實的人生態度。”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以為“通過主客問答,議論風生,表現出主人公胸襟曠達,不以得失為懷。給他這種精神作支柱的是‘物與我皆無盡’,‘造物者無盡藏’的觀點。這觀點本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可是作者由于在政治上失意,生活態度流于消極,這就構成了他的世界觀的強烈矛盾。”朱靖華認為本文主旨“其一,哀怨宋神宗被讒佞包圍,‘尊主澤民’的報國壯志難酬”;“其二,借古諷今,諷刺宋神宗和變法派在邊事戰爭中急功好利,喪權辱國。”以為文征明所云:“‘譏當時用世者’,含義在此”(《前、后〈赤壁賦〉題旨新探》,載《蘇軾新論》)。葉百豐說:關于赤壁何處的問題,“李剛已不同意世人的非難,這是正確的,但他的辨解卻不夠有力。”“把黃州赤壁當作孫曹交兵的古戰場的說法并非始于東坡。‘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在前,‘蘇子與客泛舟游’人所稱道的赤壁在后,蘇軾并沒有疏忽,也不是‘以訛傳訛’,他無非是借用這個傳統的說法來寫他的賦,抒發他的情懷罷了。”“現在大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三國赤壁在長江中游南岸南屏山上,即今湖北蒲圻縣西。我們肯定三國赤壁確切的地理位置,但卻無需據以批評杜牧《赤壁》詩、東坡《赤壁賦》‘用事疏舛’,因為它們畢竟是文學作品,而不是地理著作。文學創作完全可以不拘泥于確鑿的史實”,“譏為‘用事疏舛’,實違背文學評論的原則。”“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之“適”當作‘食”。“從‘食’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受佛家思想的影響”(《東坡〈赤壁賦〉散論》,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2年第一期)。這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在賦的發展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全文通篇用韻,換了十二次韻,用主客問答的結構,以抑客伸主的方法,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認識;也用了許多排比對偶的句子,這些都是賦的傳統手法。但它沒有傳統大賦板重堆砌的毛病,也沒有駢賦、律賦形式上的嚴格束縛,表現出蘇軾散文“行云流水”的藝術風格;寫景、抒情、敘事、議論有機結合而以自由的議論為主,句式整散結合,用筆揮灑自如,富詩情畫意,具豪放特色;結構嚴謹而又靈活,打破了傳統賦鋪排呆板的章法。
上一篇:《劉備三顧草廬》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原君》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