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真,亦稱頂針、聯珠、蟬聯,是一種修辭方法,即用前句最末的語句作為后句開頭的語句,上遞下接,環環相扣。頂真能使句子聯系緊密,反映事物間的辯證關系,又能表達回環復沓的思想感情,增強節奏感。例如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此詩采用這種頂真修辭方法,使各層之間的銜接,如溪水九曲,流動而又宛轉,既顯示出民歌風格,又把詩的內容傳達得委曲盡情。又如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
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人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迥廊;繞迥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螫;泣寒蟄,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
曲間首尾相接,句句蟬聯,成功地抒發了別后傷感的凄涼之情。
由此可見,頂真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一字連環。前一句結尾最后一個字是后一句開頭的一個字。當最后一個字又與首句第一個字相同時,就成為連環體了。例如北京潭柘寺的彌勒佛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2)兩字連環。與一字連環形式一樣,只是頂針由兩字組成。
(3)多字連環。由固定數量的多字連環組成,如萬俟詠:《憶秦娥·別情》:“千里草,萋萋盡處遙山小。遙山小,行人遠似,此山多少?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說不了,一聲喚起,又驚春曉。”都是多字連環。
(4)句子連環。指用相同一詩句將前后兩首詩段連接起來,叫連環體詩,又叫首尾聯環詩。例如王安石《憶金陵三首》:
覆舟山下龍光寺,玄武湖畔五龍堂。
想見歸時游歷處,煙云渺渺水茫茫。
煙云渺渺水茫茫,繚繞蕪城一帶長。
蒿目黃塵憂世事,追思塵跡故難忘。
追思塵跡故難忘,翠木蒼藤水一方。
聞說精廬今更好,好隨殘汴理歸皇。
(5)交錯連環。這也是多字頂真,但這種連環字數不固定,根據詩詞句的需要,或多或少,交錯進行。如李白《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分別為兩、一、三字連環:
楚山登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羅衣,白云堪臥君早歸。
(6)半字連環。這種連環,后一句為前一句最末字的半個字。這種連環如果頭尾并沒有連起來,就可排成實體的由中間順時針或反時針旋讀的正方形或長方形,一般稱為石碑體。如果頭尾也連起來,這種連環就是回環體了,也可以以圖案形式而出。可以是頭尾相連的圓形圖案,也可以畫成橢圓形、方形、長方形、菱形。這種連環原來叫藏頭拆字體,后來因為嵌字格中的嵌頭習慣被人們叫做藏頭了,為了避免混淆,現在把連環的藏頭拆字體稱之為半字連環體了,這種叫法更能體現詩體的特征。
在湖南桃花源景區,遇仙橋頭石碑上有一首奇詩,人們不知如何讀。如右圖:
碑上也告訴了方法:從詩中間按順時針方向從里往外旋著念,同時,每句詩末一字的一半又是下一句的開頭第一字。只要從中心的“牛”字開始,順時針由里向外宛若螺旋轉體地讀去;再把句末字的半邊,作為下一句的句首,就可得下面這樣的一首七言律詩:
牛郎織女會佳期,月底彈琴又賦詩。
寺靜惟聞鐘鼓響,音停始覺星斗移。
多少黃冠歸道觀,見機而作盡忘機。
幾時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上一篇:什么是襯托
下一篇:什么是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