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荊慶才疏
【出典】 《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傳》:“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 ‘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擲秦王,不中,中銅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契約以報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
【釋義】 荊軻,又稱慶卿。他受燕太子丹的囑托,到秦國刺殺秦王,但因劍術未精,未能取得成功,他自己也被秦王的侍衛殺死。后因用為詠刺客的典故。
【例句】 恨前此,燕丹計早,荊慶才疏,易水衣冠,總成塵土。(趙文《鶯啼序·有感》3324)這里借荊軻刺秦事感慨當年未能克敵殺賊。
上一篇:典故《荊布》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荊王夢》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